撰稿 | 廖能静
编辑 | 陈其飞、李柯薪
回想20世纪90年代的成都,还没有什么粤菜馆子,但各种大酒店、高档餐厅拔地而起,“粤菜厨师”作为高档餐厅的标准配置,比粤菜馆子先一步“入驻”成都。
现在的成都,商场、酒店、街头巷尾,已经遍布各种粤菜餐厅、大排档、茶餐厅、传统小吃。但讲到“成都粤菜前三”,开了24年的全记传统粤菜必有一席之地。而全记的老板姚俊全,便是当年那批涌入成都高档餐厅的粤菜大厨之一。
全记传统粤菜紫荆店 摄 | 廖能静
当时跟粤菜大厨一起涌入成都的,还有广式食材供应商。其中就有如今在成都有着“点都德平替”“成都茶餐厅性价比天花板”之称的肠乐坊(广州肠粉广式美食),虽然开店年生不及全记长,但老板黄海,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从广东来到成都,先做厂,再开店,“曲线”建立起了他在成都的“肠粉宇宙”。
肠乐坊的招牌肠粉 摄 | 廖能静
粤菜的精髓:
食物本味、秘制酱汁和明火
直到今天,全记走的依旧是大排档路线,店内现有100多道菜品,以炒菜中餐为主。肠乐坊以传统粤食小吃为主,气质更像茶餐厅。
“成都粤菜圈子很小,大家各自守着自己的手艺,互不影响。”如今,全记的门店运营由姚俊全的儿子姚韦丞接手,他口中的“手艺”,就是彼此评判一家粤菜做得好不好的三大重要因素:食材鲜、秘制酱汁、锅气。
全记的烧腊间 摄 | 李柯薪
来到全记,资格吃货们的必点清单是:招牌烧鹅、啫啫煲、清蒸桂鱼等。在食材方面,姚韦丞表示把能把控的环节做到极致,对他来说就是追求完美主义的“强迫症”细胞得到了释放。
烧鹅在制作前,必须经过一晚上的风干,保证鹅皮足够焦干。烧制完成后,秘制酱汁渗入鹅肉每一层,一口咬下去,口感丰富:第一层是焦香的鹅皮表面,第二层是油香的肥肉,第三层是多汁的瘦肉。会吃的老饕,往往在点单前,就会抢先问姚韦丞:今天的鹅是上庄还是下庄?“上庄”是鹅胸口部分,瘦肉多,“下庄”是鹅腿周围,口感更肥美。
吃烧鹅一定要先吃原味,再蘸酸梅酱吃 摄 | 李柯薪
啫啫猪肝煲,在全记也是一道很费人工的菜。每天早上6点,会有专人去青石桥菜市场采购新鲜猪肝。拿回店内,需要经2-3小时不间断冲水,保证肝脏中血液、杂质处理得绝对干净。在冲水过程中,还要不停翻滚猪肝,保证它的嫩气。这道菜很讲究锅气,厨师须在1分钟左右时间在铁煲内大火烹煮,然后迅速出锅。
端上桌来,必须听到猪肝发出“滋滋滋”的声响才是对味,而食客要伴随这声音立马开吃。猪肝弹牙滑嫩,入口惊艳,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吃完后才惊觉,原来猪肝吃起来也可以这么嫩气!
猪肝份量很足,非常大坨! 摄 | 李柯薪
清蒸桂鱼(鳜鱼),是姚韦丞私心最爱的一道菜,可以说是逢人就推荐。桂鱼肉质细嫩,现杀上锅,滚水蒸1分多钟,出锅,淋上秘制酱油即可上桌。他喜欢这道菜,因为足够简单又非常复杂。
一方面,入口的惊艳来源于桂鱼本身的鲜味,清蒸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肉质肌理;另一方面,这道菜还需要父亲秘制的酱油——由6种来自广东的不同风味的酱油熬煮而成,是这道菜的灵魂。
把鱼肉“大卸八块”,吃起来鲜嫩多汁 摄 | 李柯薪
吃鱼的时候,一定是从鱼腹、鳍边处最为肥美的地方开始。一块腹边肉,裹满酱油,入口鲜甜咸香、回味无穷。吃鱼,姚韦丞是专业的,他说:“鱼一定是越大越好吃。清蒸桂鱼上桌后,如果鱼皮和肉之间没有爆开的痕迹,那一定不是现杀的。”
皮肉裂开,保证绝对新鲜 摄 | 李柯薪
与全记不同的是,肠乐坊开店之初就只卖肠粉、煲仔饭和河粉。来这里吃饭的人多了,黄海才决定扩大品类,逐渐卖起了各类点心、烧腊。一直到现在,在熟客心中,肠粉、煲仔饭和河粉依旧是来这里吃饭的必点菜品。
黄海的开店理念很简单:自己爱吃、会吃的,才会做出来给别人吃。在食材方面,他有一套“商人”标准:发挥食材供应商的优势,去掉中间商赚差价,直接从“源头工厂”到食客的餐桌。这样既能更好保证食材品质,给食客一个性价比高的定价,同时让门店生存下去。
制作粤菜传统小吃流沙包 摄 | 廖能静
一掰开,咸蛋黄流沙就流出来了 摄 | 廖能静
同全记一样,肠乐坊的厨师大多是从广东过来到成都务工。在粤菜制作手法、道地风味呈现上,几乎没有什么沟通成本。各位厨师的分工也十分明确,烧腊、肠粉、点心的制作都设专人专岗。
而肠乐坊,也是成都为数不多还在用明火烹饪煲仔饭的店铺。黄海觉得煲仔饭一定要用明火烧出来才有锅气,现在市面上用电磁炉烧出来的煲仔饭,烧不出锅底一层微焦的锅巴。
而肠乐坊煲仔饭之所备受青睐,除了明火烹饪出锅气外,在米的品种上也有讲究。他们选用的广东希苗米,煲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带着很浓郁的米香。锅巴的香气,混合着米饭、酱汁、叉烧和香肠,一勺下去,主食也能吃出满满的幸福感。
广式煲仔饭 摄 | 廖能静
秘制酱汁,在这里同样重要。招牌必点肠粉,制作米浆需要起大早,每天如此。米浆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肠粉的口感。制作肠粉时,先倒入米浆,在铁盘上铺开,再加入各种馅料,牛肉、鸡蛋等,放入抽屉式蒸笼蒸好,迅速出笼。嫩滑口感,是肠粉让人惊艳的第一口。用各种酱料放在一起熬煮出来的酱汁,直接决定这份肠粉的美味程度。
制作肠粉的过程(左);招牌牛肉肠粉(右)
摄 | 廖能静
除此以外,肠乐坊的烧鹅和白切鸡,在食材选择上同样是高配。很会吃的黄海,找遍全四川的养鸡场,也没找到像广东那边适合做白切鸡的品种。所以最后他还是向物流妥协了,把广东的黑粽鹅、清远鸡通过冷链运了过来。这样一来,自己吃得开心,食客吃得放心。
他们家的叉烧原料,则是肖家河菜市场直供。门店对面那家猪肉铺子,每天给他们供货。选用猪颈肉,吃起来口感脆脆的,有弹牙感。
招牌烧鸭 摄 | 廖能静
吃起来很弹牙的叉烧 摄 | 廖能静
广东人在成都
有爱情也闯“江湖”
四川地区的饮食习惯偏麻辣,作为成都最早一批在成都开传统粤菜馆子的店,全记的诞生不算是大势所趋,反而是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始。
1998年,全记1.0版本落在蜀华街上,起初只有很小的一间门面,甚至都不算一个馆子,更像是路边大排档。
开店创业之前,姚韦丞的父母原本都是高级酒店员工,因为工作关系,彼此经常打照面,一来二回,两人就相爱了。但作为成都妹儿的母亲,回应这段感情的唯一条件就是——男方婚后要留在成都生活。于是,在那个年代,姚韦丞的父母、舅舅三个人,下定决心开始在成都创业。
全记店内牌匾 摄 | 李柯薪
当年父母为了爱情,说下海经商就经商的魄力,很是感染姚韦丞。除此以外,餐饮世家出身的父亲,14岁就进了厨房,一直到现在。在姚韦丞看来,父亲是个典型的粤菜“菜痴”。
创业至今,粤菜馆子从蜀华街搬到了现在的紫荆路,又迎来了几家分店。这么多年,店内规模变大、人员和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按理说,父亲不必再像从前那般操劳,但他依旧全年无休,坚持每天到店,亲自采购、把控出品、招呼食客、开总结会……
店内用餐环境 摄 | 李柯薪
重复、辛苦,也是姚韦丞留学回来后,到店开始上班最大的感受。他在国外读的专业是会计学,回来接管门店运营这块,让他深刻认识到,书本上学到再多的东西,还得要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
姚韦丞坦言自己刚在门店上班那会,心气儿高,提出了很多改革意见。父亲沉默不说话,摆摆手让他先在门店待上三个月再说。这一待,把他当初回来那种“大干一番”、意气风发的精气神儿全磨没了。每天的门店日常,不仅有重复、繁杂的采购和对账工作,还需要面对员工、食客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和需求,并想办法逐一解决。
店里的收银台,就是他的“固定工位”,每天如此。“舞台”虽小,但任务艰巨,有时候站在那里,他“恨不得能变出20个分身”。
正在工作的姚韦丞,被很多食客称赞“长得好帅”!
摄 | 李柯薪
如果说,两代人的重合与交替,在姚韦丞身上,是一次真实的创业初体验,那跟姚韦丞父亲年纪相仿的黄海,却有另一个故事——“斜杠青年”勇闯成都,在“粤菜江湖”不破不立。
决定来成都之前,黄海走出肇庆大山,去了佛山。他白天在酒店做肠粉、做点心,晚上上夜校学空调维修安装。2000年,黄海拿着自己攒了好几年的10万块,跑到成都做广式食材供应生意。
开局就放“大招”,为了在成都生产出跟广东这边一样美味的烤鸭,他在广东花400多块买了一只巨大的古法特制瓦缸,费了很大力气运到成都,光运费都花了1600多块。在那个时候,这笔钱能付1个员工3个月的工资了。
来成都后,黄海的供货生意并不顺利,由于供货的酒店结算周期长、压款严重,有几笔款甚至拖到酒店倒闭都没拿到手里。一年时间,从广东带来的10万块钱投进做厂,全花完了。怎么办?回老家吗?没有挣到钱,黄海不愿意灰溜溜地回家,索性硬着头皮继续!
黄海站在肠乐坊店门口 摄 | 廖能静
黄海跟朋友凑了点钱,把厂子搬到火车南站的和平村,跟别家一起共用一个场地,节省成本,后来又搬到八一村,最后三迁到了广汉。食材供应也从原来的瓦缸烤鸭,发展到河粉、各类广式点心,甚至是广东希苗米等广式食材,品类更丰富,找上门的客户也越来越多。
2011年,食材供货生意稳定后,黄海花了6万元高额转让费,从朋友手里接下肖家河的门面,还把妹妹阿珍从肇庆喊过来帮忙。他准备继续发挥自己斜杆青年的能力,一边搞食材供应,一边把铺子开起来,卖广州肠粉!
2011年,肠乐坊刚开业,只有1间门面 图源 | 受访者
守着一家店,
有执念,也有包容
一晃眼,从2011年到现在,肠乐坊即将在9月迎来13周年庆。从1998年开到现在的全记,门店早已搬离了蜀华街,目前直营分店稳定在紫荆店、西环广场和玉林店。创业至今,他们迎来了新问题:该如何守好一家店。
回国到现在,姚韦丞已经在门店上了4年班了。虽然早已没有了刚开始那些不切实际的“心气儿”,但通过在门店运营中学到的东西,他看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面对“成都粤菜前三”的评价,姚韦丞表现得非常谦虚。他自己来给门店打分,“只能给80分”。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餐厅现状,他内心有更多期待和改良想法。比如前厅和后厨的空间不够、人一多前厅排队能排到楼梯间去、食客排队体验感不好;后厨忙起来,出餐就变慢。如果后厨再大一点,就能多放一个灶台炒菜、煲汤,如果店面再大一点,就能接待更多客人。
全记的明档厨房 摄 | 李柯薪
从广东淘回来的煲汤的盅,啫啫煲用的是更耐用的铁锅
摄 | 李柯薪
还有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比如那个长得“难看”的铁煲锅,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不换成更美观的砂锅。他表示,砂锅耗损很大,没有铁锅经用。如果可以,他宁愿在这些地方把钱省下来,放在使用更好的食材上去。
这两年,姚韦丞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的力量,感受比父亲更深。父亲总是埋头做菜、抬头迎客,从来不过问食客们在网上发表的对店铺的评价。但姚韦丞做不到,在看到一些离谱的负面评价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却有口难辨。“千人千胃,一道菜的味道呈现情况,除了我们能把控的部分以外,当天的客流量、到店用餐的时间甚至是食客的心情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评判。”
越来越多的食客自发在网上分享对全记的评价 摄 | 李柯薪
他曾因此苦恼不已,就像自己非常努力去完成的作品,但端上桌,被人批得一文不值。但现在他心里那种“让人人都满意”的执念没有那么深了,有价值的批评,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而那些无意义的乱说,就当没看见。确实一道菜,只要是人在炒,就不可能保证每一次的味道都一样。
同样面对了一波又一波流量的黄海,身上却带着一股成都人般的淡然和松弛。2011年开店到现在,上过报纸,接受过成都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在自媒体爆发的年头,他的小店也时常迎来一波又一波博主的探店和打卡。黄海坦言,他曾在店里亲眼见到一个博主,一边录视频,一边吃肠粉,一个人整整吃了7碟肠粉、1份煲仔饭,还有各类点心。
在肠乐坊被点得最多的菜品 摄 | 廖能静
开店十多年来,生意有好有坏。肠乐坊的客群也从刚开始的以外地人为主,变成了几乎都是成都本地人。来成都24年的黄海,如今已经在这里安了家,买了房。无论是做食材供应还是开餐厅,黄海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都人对粤菜的接受度变高了,大家吃惯了麻辣、油腻的食物,也会时常来这里吃清淡的肠粉和点心。
“成都人和广东人对于菜的包容度,这一点上还真是一样的。什么都吃,不给自己的口味设限。”黄海作为定居成都的广东人,这两年深深感受到做餐饮确实更难了,但他依旧对自己的品牌保持着乐观、开放的态度。今年,肠乐坊预计会开新店,黄海不仅要拥抱变化,也要拥抱资本。
新鲜出炉的流沙包 摄 | 廖能静
黄海站在店内描述他未来的规划 摄 | 廖能静
而全记,姚韦丞表示,当下只想继续坚守好这3家自营门店。在运营过程中,在他能把控的部分,他希望可以一点点去优化和完善门店的整体呈现。“父亲把半辈子的精力都奉献在这儿,我要好好把它守住,守好。”现在姚韦丞还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采购食材的活路,每天8点,开车去白家拉货,雷打不动。
每天去白家采购海鲜食材 图源 | 受访者
采访尾声,我问黄海,那个花了大价钱,几经周折从广东运到成都的瓦缸还在吗?黄海楞了两秒,摆摆头回答:
“早就摔坏啦!我那个厂都搬了三次了!”说完转头给我看手机里的供货订单,“你看全记的大米也是我供应的哦!我没有骗你嘛!”
更神奇的是,当天肠乐坊还有一桌食客,他们一边吃着招牌肠粉,一边聊着全记的第一家店。“那个时候他们还在东华门上,我就在那里吃了,现在还是经常跑到紫荆去吃。”
至此,我在成都吃到的“人生粤菜”馆子,就这样“咻”地联动上了!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李柯薪 排版设计 | 周蓁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