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区域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网络

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记者鲍聪颖)8月22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黄若刚介绍,传染病症状监测等47个监测系统已覆盖北京市400余家医疗机构、1000多所中小学校和多个药店、绿地公园、轨道交通场站等。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网络,实现了24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全人群、全区域、长跨度”监测,实现了20余种新发突发未知病原72小时内初步鉴定分型,目前全市总监测病原数量已从2012年的十余种增加至30多种。

此外,2024年,建成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染病疫情自动交换、自动报告,各项监测更加灵敏。

黄若刚介绍,北京市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基础,覆盖市、区两级的传染病应急预案体系。依托市、区疾控中心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1支国家级、1支市级、17支区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形成了国家、市、区三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体系。

“我们持续提升免疫规划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黄若刚介绍,北京市将肺炎疫苗纳入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范围,连续18年为60岁以上京籍老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完成疫苗冷链管理全过程、全天候、全覆盖“三全建设”,实现疫苗信息全程可追溯。当前,我们正在探索电子预防接种证试点建设,提高市民预防接种便捷性。

传染病控制成效逐步呈现。目前,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超过99%,病死率已降至0.21%;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比2012年下降了44.2%;持续保持碘缺乏和危害消除状态,连续39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连续28年无白喉病例,连续21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麻疹、狂犬病、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综合防控成效明显。”黄若刚介绍,北京市围绕预防、发现、管理、急救、治疗、康复等六个环节,强化慢性病防治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1个、市级示范区5个,建成健康社区、健康单位等健康场所共2124个,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小屋等健康支持性环境1251个,每年为60万名儿童开展防龋齿服务。202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51岁,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早死亡率比2012年下降了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