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李群
“这种网纹甜瓜被称为‘树上的冰激凌’,口感甘甜细腻,市场认可度高,很受客户的欢迎。”8月20日,在位于淄川区西河镇马家庄村的佰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一个个沉甸甸的网纹甜瓜挂在藤蔓上,管理人员一边查看果实,一边向游客介绍。
资源整合、夯实特色、融合创新……近年来,淄川区积极探索“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新思路,全方位发展文旅融合、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等产业路径,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佰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汉峰介绍说:“合作社主要种植鲜食玉米、阳光玫瑰葡萄、网纹甜瓜等,我们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农民以土地等入股享分红,并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马家庄村集体实现年收入16万元,每户年均土地分红1000元,带动村民260人就业。
“我们西河镇打造凤凰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动全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乡村振兴。”西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群说。该片区总占地面积1.1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涉及马家庄村等周边6个村,共3100余户8300余人,计划投资6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先后获评省级田园综合体、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近年来,淄川区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持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矩阵。推出“夜游淄川”系列打卡点,以及“春漾淄川”十大赏花地,点亮淄川区的“夜经济”和乡村精品游。太河镇、昆仑镇创建为省第二批旅游民宿集聚区及省精品文旅名镇,东东峪村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批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镇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将过去的这个暑假,在淄川区的山东川鹰食品文化创意园工业旅游基地内,企业设计推出的四条特色工业游览线路,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游玩参观。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酱醋制作技艺展演,还可以亲身参与个性化定制项目。
从一家传统酿造企业华丽转身成为文化创意园工业旅游基地,川鹰食品靠的不仅仅是山东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更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而做大的“酱醋+”产业。企业创新打造的阳光晒制、四季晒房等工业+文旅新模式,完美的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产品品牌中。
“工业和旅游本来就是相融相和的。因为我们的企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才能支撑起今天的‘工业+旅游’这种新的局面。通过这种传播,我们做到了用我们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来传播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山东川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磊说。
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在培育新业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今年,淄川区提出深入实施“一镇一业”三年行动和探索“三变+民宿”模式,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群众就地就业增收,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8月19日,走在淄川区洪山镇土峪村的山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以石头为主要元素的民居,特别是远离村中主干道的位置,更是各种石头屋子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层峦叠嶂,也算壮观。
在土峪村,除了古朴的传统民居风格,还有一处优雅清冷的高级简约风民宿——咏归川·土峪,一个让你纵情山水间静谧与安然的好去处。
民宿在原有的老屋基础上改建,传承北方民宅的建筑风格,亲切得如同乡下的老家。窗外是未落尽的红叶,屋里是有温度的石墙,一砖一瓦,一廊一檐,花木水石,在树木掩映下朴素地与山地融为一体。
“来到淄博的这个小山村,坐在咖啡厅内,静候夕阳西下,当余晖洒落在未看完的书卷上,在某个转角低头的瞬间,不经意邂逅的小小山花和旁逸斜出的一树枝丫,都能成为旅途中最美的印记。”一对来自青岛的情侣在他们的微博中写道。
利用资本盘活资源,开辟乡村旅游新赛道。2019年,土峪村引进社会资本,将石头房子改造成民宿,打造出高端民宿集群,激活了当地乡村旅游。每逢旅游高峰期,这里的民宿“一房难求”。再如,淄川区昆仑镇牛记庵村依靠社会资本建起牛记庵养生度假村、寨里镇朱水湾村引进资金建起朱水湾房车露营地民宿等,各自打造鲜明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此拉动乡村旅游。
在历史的长河中,淄川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今,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奏响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激昂乐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业、文化、旅游、体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淄川将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媒、以体为活力,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