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的底层逻辑》报告发布

       参考消息网8月22日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日前召开“中美战略认知”高端研讨会,并发布《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的底层逻辑》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教授表示,解决战略认知问题是发展正常中美关系的前提。检视中西方对“政治”和对外政治的“国际关系”的认知,有助于回答中美对两国关系定位上的对立性的根源,认识中美关系的相关问题以及世界政治变化的性质。他认为,从国家利益层面认识对方固然重要,但国家利益也是其历史文化塑造的政治观的一种物化形态,关键要弄清楚国家利益源自何种政治观,这是战略认知的底层逻辑。

报告采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和西方的政治观进行深入解析。历史政治学认为,中美双方对于对方的战略认知都是基于各自的政治观以及作为对外政治的“国际关系”的认知,而各自的政治观直接来自其不同属性的历史。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西方历史一直是社会史,这样的历史塑造了竞争性、对抗性分配资源的政治制度,进而产生竞争性、对抗性的历史政治理论。而中国史从西周开始就有政治史的底色,并从秦汉彻底确定政治史的传统,从此中国的政治便是大一统基础上的致治和民心问题。中西方不同属性的历史塑造了不同的政治观,决定了西方人对待政治关系必然是竞争导向,而中国是合作导向。中国对外关系秉承的是“天下观”,对外关系过程主要是文化认同方式,结果则是天下太平的“治世论”。而西方人对外关系的起点是多元社会势力博弈出的具有排他性的民族国家,政治过程是实力政治的准战争状态,结果是排他性的帝国论。

报告称,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在世界秩序意义上,中国正编织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模式,这是从中国人的政治观出发的世界新秩序。而那种源自社会史的对抗性资源分配的零和政治已经是“过去时”,为民心而致治的共赢式政治是“将来时”。

报告认为,中美关于“竞争”“合作”的不同定位,完全源自各自历史文明基础上的政治观和世界观,战略认知差异是必然的,即美国必然是“竞争优先”而中国必然是“合作优先”。世界秩序的结构性变化导致美国的战略焦虑,并刺激其国内的民粹主义思潮,而中国成为发泄焦虑的出口。而权力位移带给世界的将是更多的中国政治观天下观中的和平秩序、普惠包容式全球治理,这是对基于实力政治的帝国秩序的极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