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晚报】
处暑,也被称为“出暑”,意味着从此时起,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这一时期,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尤为敏感,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中医认为,应从“润、收、缓、通、暖”五字方针入手,科学养生,为健康护航。
润。秋季燥气盛行,易耗损人体津液,导致口燥咽干、鼻唇干燥、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燥象”。肺脏尤恶干燥,更需特别注意滋养。饮食上应偏向滋阴润燥,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核桃、芝麻、梨等,防止秋燥伤肺。尽量避免辛辣、油腻、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燥伤阴。适当使用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导致皮肤干燥。此外,要多饮水,多饮用茶饮品、豆类饮品,补充水分。
收。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人的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尤其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尽量争取在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以顺应阴精收藏之道,养“收”之气。此外,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等,有助于收敛肺气,使肺气平和。
缓。在运动方面,处暑时节适宜进行轻松平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达到调养肺气、缓解秋燥的效果。运动时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大汗淋漓损耗阳气,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通。一方面是指外部环境的“通”。秋季是多种细菌病毒的肆虐季,我们应当在白天保持室内通风,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另一方面是指内部环境的“通”。既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肠道通畅。又要保持心情通畅,让神志安宁、情绪稳定,防止秋悲。
暖。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处暑时节,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使体温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要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另外,此时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早晨夜间外出要注意添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使脾胃受凉。
(全媒体记者魏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