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的司空是谁?又“见惯”了什么呢?

“司空见惯”是大家经常会碰到的一个成语,比喻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不过有不少人会纳闷:成语中的“司空”是谁,他又“见惯”了什么呢?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就不难理解了。


图片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刘禹锡的一首诗——《赠李司空妓》。

相传,刘禹锡中了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为苏州刺史。

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名声,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

酣畅淋漓之时,刘禹锡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意思是,佳肴美酒,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不过,在我们的印象里,李绅是写下《悯农》的那个体察民间疾苦的诗人,又如何变得如此声色犬马了呢?或许,我们该更全面地认识一下李绅了。


图片


的确,李绅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在他六岁时父亲就死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孤儿寡母,盘中餐清汤寡水,生活清苦。

年轻时,他目睹了劳动人民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艰辛和劳动果实得来的不易。正因为有生活基础,才使他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悯农》: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凭借此诗,李绅一跃成为千古诗人,但另一方面,李绅还是一个官至宰相的高官,一个腐化堕落之人。

发达之后,生活上的李绅“渐次豪奢”,一入奢华深似海。

他一顿饭耗费动辄几百贯甚至上千贯,这跟他早年写下的“粒粒皆辛苦”形成莫大的嘲讽。难道他不懂农人的艰辛吗?

不是的。

他只是早已腐化变质,原来的那点儿初心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们上面介绍的那个“司空见惯”的成语,同样也是李绅奢靡生活的最好见证。


图片


李绅所处的政坛正是“牛李党争”时期,这场沸沸扬扬闹腾了近半个世纪的党争,几乎耗尽了大唐元气。李绅归附于“李党”,他总体运气不错,最后坐到了宰相的尊位。

为相人狠话不多,对百姓疾苦极度漠视,还爱滥用酷刑,绝对的狠角儿。

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时,他治下的百姓遭了殃,纷纷渡江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治下人口越来越少时,他不仅不以为然还大言不惭地说:

“麦子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就让那些秕糠随风而去吧,不必来报!”

这还是那个替老百姓发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李绅吗?

李绅的变质蜕化被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嗤之以鼻,并同他划清了界限。

想当年韩愈还曾举荐过未得志的李绅,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吧。


图片


李绅晚年还亲手制造了“吴湘冤案”。

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诬陷贪污、强娶民女。李绅不调查就立刻将吴湘逮捕并判处死刑。

其实,此案多有失实,吴湘罪不至死,李绅处死吴湘纯属是为了向李党首领李德裕献媚。

李、吴两家是世仇,作为“李党”的李绅故意将小事扩大化,达到打击报复的目的。

后来,在吴湘家人不停地告发下,唐宣宗复查此案,为吴湘平反。

此时李绅虽死,但被朝廷定性为“酷吏”,落了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图片


要说,李绅写诗能留下两篇千古绝唱,做官能做到宰相高位,绝对是人生赢家。

但这位“赢家”做人行事上良心败坏,毫无底线,最后遗祸于后人,也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