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增收1.37万元,以工代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夏日炎炎,在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道路提升工程以工代赈项目的施工现场,村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搬石块、和水泥、铺路……

“我就负责砌石头,每天能挣到350元,既能挣钱又不用出远门,这个以工代赈项目不错!” 说起在家门口就能做工挣到钱,军屯乡马山村村民杨家东很是满意。8月9日,他来到大汶河边上的项目现场,在别人眼里枯燥劳累的活,杨家东却干得起劲。与过去十几年手提大包小包、背井离乡去外面到处找工作相比,他现在感到很满意:“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既稳定又令人满意的工作。”

图片

砌石路修建中。

据了解,军屯乡道路提升工程以工代赈项目,是在马山村村东山腰,建设长约1.9公里,宽6米的水泥环山路;在军屯段大汶河堤北二滩,建设13条长共计2.7公里,宽3米的南北走向砌石路。

军屯乡紧紧围绕带动项目区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和补齐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两个目标,工作组经多次实地走访与调研,选取了群众反响度高、务工意愿强、施工难度小、用工需求大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了村民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军屯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徐萌介绍,项目采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赈济模式,优先吸纳本地群众,特别是无法外出群众及其他困难群体参与项目建设,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62人,发放劳务报酬85万元,人均可增收1.37万元。

图片

施工现场。

“我们还聘请本地资深技术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实地指导,”徐萌告诉记者,“比如砌石工、砼工、摊铺工、钢筋工、普工等这些经验活,由老师傅传授给务工群众,让他们在项目中获得一技之长,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将架起马山、花山、大汶河与外界连接的桥梁,推动乡村旅游与种植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都有极大促进作用。例如,正在实施的“汶河沙洲”北杨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项目、大汶河生态保护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和东部林果采摘区项目等。“通过先修路带动产业项目落地后,将稳定带动就业50余人,实现每年营收1000余万元。”徐萌介绍,同时可带动梅山传统村落、琵琶山生态景区、松山风景区等多处旅游项目的发展,加速形成“汶上北部生态乡村旅游基地”新名片。

据介绍,汶上县将深入贯彻上级部署要求,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以更高标准强化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全流程监管,以更大力度推广以工代赈新模式,以更实举措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张明 姬生帅 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