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罐儿”和他的“闷”劲儿

原标题:“闷罐儿”和他的“闷”劲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车辉 通讯员 邵静 高同伟

“车辆整备完毕,性能良好,可以出乘......”,这是李浩然工作以来的第928次出行。

司机是铁路牵引供电轨道车作业系统的“灵魂”,作业系统复杂、操作难度大、精细程度高,每次出乘前,无论黑夜白昼还是刮风下雨,都要提前1个小时依次检查轨道作业车的上百个零部件,李浩然从事的正是这份职业。

李浩然,2011年3月7日参加工作,13年221天他扎根轨道车领域,有人说他很“闷”,思想活跃但寡言少语,也有人说他是个“闷葫芦”,内心封闭但闷头钻技术,也就成了单位里出了名的“闷罐儿”。

从青涩的机械“新兵”到有着4名徒弟的轨道车正司机,4966天,李浩然25次在抢修作业中争分夺秒、36次在疑难杂症间破冰开局,这些都离不开他的百宝箱。

在宿舍学习桌上,放着一个小箱子,这就是李浩然的百宝箱,里面存放着他928次……出行的手札笔记。每次出完车,他都要把特殊行车场景、非正常行车操作等关键点记录下来,遇到的疑惑、难点和他琢磨出来的“妙招法宝”,他也都完整记录下来,为下次出车积累经验。

李浩然说:“好的方法技能不在本子里,而在脑子里。”2018年6月18日13时23分,一阵激烈的抢修铃声传来,李浩然与副驾驶立刻投入整备,面对繁琐的整备程序和30分钟左右的检车时长,李浩然临场审视检车流程,凭借对轨道车性能状态的了如指掌和娴熟的检车技能,李浩然大胆应用“1+2”检车流程,重点检查走形和制动两大关键系统,10分钟完成整备,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到达故障现场,高效完成抢修任务。同事们开玩笑说“百宝箱长腿了”。

G20峰会前夕,当时的李浩然还是一名轨道车副司机,集中修作业准备中发现传动轴十字结间隙过大,这可能会导致上线作业轨道车脱轨倾覆。危急时刻,李浩然立即向上级汇报,上级果断停用该作业车,迅速调用临近单位轨道车开展作业,圆满完成作业任务。

亚运期间,轨道车作业频次高。李浩然每次开启三项设备、视频装置及轴温检测装置的主机时,都要依次检查并人工扳动4个隐藏较深的手扳开关,操作程序繁琐且风险系数高。这让李浩然意识到这套开关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开始带领徒弟们不停计算实验、研发测试,最终改良出“一键启动”装置开关。不但可以一键开启三项设备、视频装置和轴温装置设备,同时也使检查试验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3,行之有效地提高作业效率。

日积月累,李浩然已经把“百宝箱的记忆”融会贯通,自发总结出一套标准齐全、专业精细的轨道车作业检查流程。经审核验证后,归纳命名为“四步”检车法,迅速在全段推广应用,现今已成为一线人员轨道车常规作业的有力“武器”。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