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北京健康专列发车】来北京地铁4号线与他们偶遇吧!

无论你从哪一站上车,

下一站都是“健康站”!

无论你从哪一站下车,

那一站都是“幸福站”!

快来“健康中国”北京专列打卡,

向着健康与幸福出发。‍




7座城市、9条线路、11趟专列、1619张医者海报……8月19日,“健康专列”整齐发车!一张张红色的海报随着地铁的启程,穿梭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长沙、厦门等7个城市的血脉之中,它们不仅拉近了公众与医生的距离,更让医患之间的心灵桥梁愈发坚固,让理解与信任在每一次目光交汇中悄然生长。

图片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王璐 裘佳)他们在生死攸关时“医”无反顾,只因生命需要争分夺秒;他们在无影灯下化险为夷,只为看到患者恢复有力的心跳;他们是医者不是超人,却用凡人之躯托举生的希望。

今年的北京专列4号线2趟列车已于816日开出,14位“两院”院士、38位院管专家、176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家团队,一共近500位专家,和220余张医师节主题海报,持续巡展1个多月。与此同时,医师节主题海报视频同步在北京地铁125610号线的700 台地铁大屏,进行为期 20 天、每天多次的同步轮播。让我们与医疗大家同行,共话健康。

在“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 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座谈会上,北京地铁海报人物代表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展现医学温度,传递人文力量,进一步推动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

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2024)座谈会



早诊早治  让爱与记忆同行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目前已经是一个日益严峻却又常被忽视的健康问题。作为一种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有着明显的“一高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但认知程度低、就诊率低、接受治疗的比例更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在分享期间给大家分享了几组数据:2021年的世界痴呆报告中显示,2018年全球痴呆患者达到5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痴呆患者人数将达到820万,2050年则将达到1.22亿。“我国自2022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4%,预计到2033年将有20%。”肖卫忠教授在这里提到了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报道,我国老年痴呆患病率为3.9%,那么照此比例推算,我国就有983万老年痴呆患者。

图片

图片


“我国每年都有很多老年人走失的报道,而在这其中,有超过20万的老年人都是老年痴呆患者。”肖卫忠教授向大家分享,一位老年痴呆患者每年的经济负担将近13万元,无论是老伴及其他亲属或者雇佣人员,每月大约花费300小时的时间照料患者。“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负担,也对实现 2030 健康中国的目标构成了严峻挑战。”

肖卫忠教授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几十年来一直深耕阿尔兹海默病领域,不仅在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肖卫忠教授表示,期待能通过医师报组织的“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全国地区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向公众普及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知识,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升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的认知程度,鼓励更多人早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认知健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最后,我期待能有衡多同道能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共同推进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照亮更多患者的生命之路!”


早癌无声 早诊有益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王璐 裘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消化分中心孟凡冬教授介绍,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均占我国肿瘤发病数的前十位,很多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现时就已处于进展期,预后较差,疾病负担重。以胃癌为例,进展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30%,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这就提醒我们需要重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


图片

图片


消化道早癌是指在消化道(例如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内表层发现的早期癌症。如果将人的内脏看成一个苹果,胃肠道黏膜就是苹果的表皮,消化道早癌就如同苹果表皮上的一个黑点,如果及时将这块坏了的皮削掉,整个苹果依然是比较健康的。但如果放任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黑点就会蔓延开来,最终整个苹果就会逐渐烂掉。当前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绝大多数消化道早癌都能够在内镜检查中发现,而且能够采用内镜微创技术成功将其剥离,达到治愈的目的。她强调,一定要重视健康体检,很多早期癌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才来就医时,很有可能已经错过了早诊的时机。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消化道早癌综合诊治体系的建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构建了高效的早癌筛查体系,引入预测模型、新型标志物等诊断工具,先进的内镜等诊断技术,建立了国产消化内镜设备优化与评价体系,制定并建立了规范化的消化道早癌诊治体系。而这些医疗技术的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通过更多宣传和科普,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早癌筛查的重要性,接受无症状的健康体检,包括胃肠镜检查,使医生有机会发现早癌。争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早癌无声,早诊有益。


早筑牢安全底线

加强麻醉的品质建设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王璐 裘佳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立宁教授介绍,俗话说,“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就应恪尽职守,严守安全麻醉这一底线。”多年前,在值班时,黄立宁接诊了一个9岁的车祸女童。女孩出现多发性的损伤,肝脾破裂。基层医生无能为力遂转入他所在的医院。进入手术室时,患儿面无血色,血压无法维持,生命危在旦夕,几乎无力回天。但黄立宁的麻醉团队没有放弃。外科和麻醉团队不遗余力地救治患儿。经过团队的精心救治与照料,孩子终于救了回来。“我们坚守住了这个底线。”每位麻醉医生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这件事情更每一位麻醉医生的工作缩影,展示了麻醉医生恪尽职守,筑牢安全底线,不断奋勇拼搏的精神。

图片

图片


他强调麻醉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新新理念,不断提升麻醉的品质,既要让患者平稳的入睡,也要让患者舒适地醒来。此外,麻醉医生在学术上,也应不断深造,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设。“只会做临床麻醉,就只能称为麻醉科,只有在学术上不断创新引领才能称之为麻醉学科,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学科的引领。”

在人文麻醉方面,既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要注重对麻醉医生本身的人文关怀。如此才能让麻醉医生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安全、品质、学术、人文等麻醉内涵的持续建设,才能促使麻醉学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围术期医学,帮助我们从麻醉大国向麻醉强国迈进。


排版:晓敏

编辑:黄玲玲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