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 —— 中国物理学会痛悼周光召逝世 | 中国物理学会

周光召先生192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2024年8月17日晚去世,享年95岁。
周光召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一年以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考取本系研究生。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彭桓武教授。1957年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在中国物理学会任职期间,分别担任第三届,第五届副理事长和第四届,第六届常务理事,为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周光召先生和杨振宁先生,以及当时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的R. Marshak教授共同发起和推动了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理基础研究合作计划1983-1991)。这个计划后交由中美双方物理学会组织的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实施。在这个计划的支持下,中方每年派出10名左右年轻物理学家到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著名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例如,首批人员中包括甘子钊、郑厚植、苏肇冰、杨国桢、张光寅、邹英华、钱士雄和王文魁等人,他们回国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物理学界迫切希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周光召先生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议下找到了吴大猷,共同积极奔走,最终促成中国物理学会于1984年10月正式加入IUPAP。中国物理学会将在2024年10月主办第33届IUPAP全体大会,这是IUPAP百年史上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饮水思源,我们不会忘记周光召先生为中国物理学界和国际学术组织间搭建桥梁之伟大功绩。中国物理学会在2022年举办的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颁发了终身贡献奖,以周光召先生为首的10位物理学前辈荣膺该荣誉。
这几天,在物理学界,我们接连失去了两位曾经不遗余力推动中国物理学事业的科学巨匠,令人深感悲痛。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周光召先生千古!

图片


本文2024年8月18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物理学会 巨星陨落 —— 中国物理学会痛悼周光召逝世,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