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律师收入这么低?

图片图片
截图非完整版
源自微博法律博主@笑面土狼
推荐大家关注土狼


最近,笑面土狼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个五院四系本硕毕业的法学生,在面试一个上海小所律师的助理岗位时,不仅主动表示接受加班,还主动降薪。
只因为在之前的面试中,都败给了那些底薪叫得比她低1000元的应聘者。
好在,她遇到了一个好律师,给她开了税前1万的月薪,但还有更多年轻人没有那么幸运。
根据某求职软件上数据,只有北京上海律助的平均薪资达到7k以上,而包括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平均都只能达到3k-5k。
全国律师助理的平均薪资也只有4876元,约合年薪6万左右,还未能上2023年的人均GDP8.94万元。
由此可见,我们的年轻律师成功凭借一己之力,拉低了整个国家的平均收入。
刚入社会,年轻人赚得相对少本是常态,可是为什么年轻律师赚得如此之少?

图片

律师是典型的「胜者通吃」行业,严格遵循着2:8比例原则,也就是金线以上,价值连城;金线以下,一文不名。
在全世界的律师行业,年轻人初入此道,技术、经验、资源三者皆无,自然只有奉陪末座,厚积薄发这一条出路。
面对较为弱势的竞争力,他们的收入构成,主要由法律市场的基本盘大小,以及他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优势决定。
面前蛋糕有多大,以及同桌食客手速如何,成了年轻律师关注的重点。
可现在的蛋糕被切得七零八碎,甚至连其他桌的都过来抢着吃,年轻律师们连蛋糕上的装饰品都抢不到。

图片

可是,律师本来就不是没有出路才勉强为之的行业,怀着这样态度的人也没法真正在这里立足。
保持韧性和弹性,适当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越是没有蛋糕的日子,越要知道怎么用水填饱肚子。
面对内卷,不要跟别人一起卷,而是去思考背后的大势,然后为之寻找解决方案。
指责别人是容易的,归咎于大势更容易,但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唯一的希望,虽然这很艰难。
当然,我们也呼吁律所大佬和前辈们,要重视和更新对年轻律师的培养逻辑。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以更大的勇气,更精湛的专业技能去推动。

老同志们真的将心比心地将手里的真金白银和金刚钻亮出来,让值得年轻人们看到希望有个奔头。

不然当青年律师摆烂,AI肆虐老同志们无暇学新技能的时候,蛋糕摆面前也未必吃得下。

马上要到「金九银十」,不知道各位法学生的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说不定还能为大家谋求一门好差事。


正文完
今天看到一则小红书
内容大致为:如今法律人招聘
十个有八个都是涉外业务

在当下出海已成大势的情况下
怎样利用信息与资源,
转化为我们的新机遇呢?
这些新机遇,
普通律师该可以介入呢?

这一期,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里,
将聚焦在这些问题上,
如何寻找这些机会?如何抓住这些机会?
杀出海,获得全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