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术新人新作 | 陶陶:探索数字图像与绘画的结合

AI划重点 · 全文约1053字,阅读需3分钟

1.武汉首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于7月18日至8月18日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展出,青年新媒体艺术家陶陶的作品《赛博格·神迹》获得“十佳新人新作”。

2.陶陶的作品以数字影像为媒介,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数字图像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3.事实上,陶陶的作品以一种类似于不被记得但存于潜意识的状态与观众产生交流,希望传递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4.对于未来的创作,陶陶计划重新思考绘画与数字影像间的关系,下一系列作品将回归绘画。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首届武汉美术新人新作展中,独具创意的新媒体·实验艺术作品是一大亮点,引发观众积极互动。其中,青年新媒体艺术家陶陶的作品《赛博格·神迹》获得“十佳新人新作”。

此次展览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于7月18日至8月18日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展出。除了现场展览,还评选出了“十佳新人新作”,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将推出“十佳新人新作”系列报道。本期推出陶陶专访。

图片

观众体验新媒体·实验艺术作品《赛博格·神迹》。曾熙来 摄

陶陶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的创作方向为数字影像艺术。《赛博格·神迹》是一部实验影像短片,以操控、数据、虚拟和现实为核心主题,探讨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作品中我们得以感受到虚拟世界的特质——复制、冰冷。在陶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将数字图像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保留数字图像的精确和细腻,又融入了绘画的色彩和质感,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图片

陶陶。

问:《赛博格·神迹》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哪里?作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陶陶:我的作品以数字影像为媒介,将现实社会的种种现实进行重新演绎。在数字化时代,我对虚拟与现实双重身份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状态非常关注,并以此为出发点,创作了一系列实验影像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将虚拟世界的特质——复制、冰冷作为一种个人的符号化语言。同时也暗喻着那只不过是现实世界投射出来的幻影,没有质感和温度,只是一处什么也触摸不到的虚空。无奈的是,当下真实世界的我们就竭尽所能地挤进银幕另一端——“元宇宙”,并甘之如饴在那里过活。事实上,由人类观看银幕的一刻开始,虚拟空间已与我们真实空间产生对话和连接。

图片

《赛博格·神迹》中的画面。

问:关于艺术学习和实践,你有哪些体会?     

陶陶:我认为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地构建与打散,这种构建可能是艺术思维上的,也可能是技艺上的,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创作达到特定阶段的自洽。可以说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相对的自洽。

问:你的美术作品喜欢用什么样的风格来体现?

陶陶:现阶段我的作品主要以数字影像的风格来呈现,在我看来这些数字影像是我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重构的投射,将这些来源于现实的景观投射于虚拟的数字影像时空中。

图片

《赛博格·神迹》中的画面。

问: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你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给大家哪些信息或情感?

陶陶:我一直认为艺术不是社会的必需品,甚至于对于社会现实的运作只产生间接的作用,也经常被人忽视,我个人其实还挺喜欢这种不被关注的状态。我更希望我的作品能以一种类似于不被记得但存于潜意识的状态与观众产生交流。

问:对于未来的创作,你有什么样的规划和目标?

陶陶:我正在重新思考绘画与数字影像间的关系,下一系列的作品应该会重新回到绘画中。

(文/叶飞艳)

【编辑:张文辉】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