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反对将考古问题政治化,中国学者:世界历史应由世界人民共同书写

全文2330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与美国《华尔街日报》质疑中国学者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工作,将其政治化。

02专家表示,这些媒体的观点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打着“学术幌子”,试图通过质疑历史来质疑中国的政策主张。

03然而,中国考古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各国民众以平等、友善、互助、合作的精神交往、交流、交心,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04事实上,中国在中亚进行的研究有望阐明跨亚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为世界文明的研究作出独特贡献。

05专家认为,世界历史应由全世界人民共同书写,每个文明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 黄兰岚 陈茜】当中国科研人员与当地同行一起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漠戈壁寻找游牧民族月氏留下的历史痕迹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考古工作也会成为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工具。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与美国《华尔街日报》不约而同地将中国学者进行的考古工作作为报道选题,并提出“中国政府把考古当成武器”“中国可能会通过考古提出领土主张”等荒谬言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外专家直言,这些媒体的观点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打着“学术幌子”,试图通过质疑历史来质疑中国的政策主张,而事实是中国的考古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各国民众以平等、友善、互助、合作的精神交往、交流、交心,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不应只被西方视角所限制,而应以事实为依据”

“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的新战线:借海外考古挑战西方历史观点。”《华尔街日报》近期发表以此为题的文章,渲染出一种并不存在的场景:在考古等历史研究领域,中国试图与西方“观点对立”。该报道介绍了中国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当地专家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挖掘一处墓葬遗址的情况。这处距今约2000年、名为契纳尔特佩的遗址于2019年被发现,被考古人员认为是贵霜帝国的重要城镇,能为厘清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月氏和贵霜的关系提供新的实证。

这一考古项目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取得的若干成果之一。多年来,中乌联合考古队已在乌境内联合发掘了撒马尔罕撒扎干遗址、拜松拉巴特遗址等。然而,《华尔街日报》将这种历史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形容为“将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到遥远的过去”,并宣称这一系列考古工作“正在挑战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些史学观点”。这篇报道引用“一些学者的观点”称,这些工作可能改变考古学领域本身,以及中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与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国际社会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主要由西方学者主导,西方学者自然倾向于关心探索西方如何影响丝绸之路沿途的其他文化,“我想要为这个领域增加中国声音”。王建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多次表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要道,对其研究不能缺乏东方视角,东西方视角结合,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才是全面的,复原的丝绸之路历史才是真实的。

多元,而非对立;真实全面,而非单一视角,这是中国考古专家希望为学界带来的变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是最早参与中亚联合考古的学者之一,曾主持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等遗址发掘工作。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不应只被西方视角所限制,而应以事实为依据,纠正历史偏差,提供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于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体现了世界的多元和谐。”陈凌表示,一些西方人希望以一元价值取代多元世界,但事实是,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

面对一些外媒关于“中国借海外考古挑战西方历史观点”的报道,陈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的历史观点本身也在变化,许多西方学者也在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因为世界历史在几千年中本就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是保守极端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西方学术界并不完全认可,“他们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做着政治的事,跟学术无关”。

图片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希瓦古城。(视觉中国)

美国学者:中国在中亚进行的研究有望阐明跨亚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

在渲染“对立”的同时,《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试图将考古这一科学问题政治化。《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国学者对喀什莫尔寺遗址的发掘时,对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客观事实提出所谓“学术上的质疑”。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考古学家罗泰·冯·法尔肯豪森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他称赞了王建新在考古领域的贡献。在回复《环球时报》记者的问询时,法尔肯豪森称,《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可能对考古问题存在误解,“他们可能是政治领域的‘专家’,我则是考古学的专家。我能说的是,中国考古学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进行的研究在学术上是合理的,并有望阐明跨亚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

在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甚至提出了一种假设,“中国是否可以利用关于月氏人的考古提出领土主张”,而这一想法被王建新批评为“十分荒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贾春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两篇外媒报道有着相似的目的,即试图通过质疑历史来质疑中国对新疆主权的合法性。

“每个文明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不仅在科技、经贸等领域试图遏制中国发展,在历史、文化等领域也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攻击。贾春阳分析称,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从历史问题、学术问题切入,实质上是企图否定中国学者正常的学术研究,否定中国正当的政策主张。

一位不具名的中国历史学者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西方本就掌握着考古领域的一定话语权,如果任由一些人对中国的考古工作与成果肆意歪曲抹黑,将危害中国“考自己的古”的权利,也将阻碍中国和世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

其实,从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了40多项联合考古项目,在传播考古技术和理念的同时,这种中外联合考古机制也架起了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亲身参与者的陈凌对《环球时报》记者分享称,中国在中亚考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是因为地理和历史上的亲近,更是因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解读中亚历史文献中的关键作用。中国考古队的工作方法和对古代文明的深刻理解,为世界文明的研究作出独特贡献。

中乌联合考古队队员坎巴罗夫曾撰文称,对中亚国家来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通过共同修复著名的希瓦古城,中国的考古修复方法在乌兹别克斯坦得到极大普及,“我相信,与中国考古学家的合作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文化学者方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昔日的丝绸之路故事正通过今天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全方位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考古只是一个例证。陈凌认为,世界历史应由全世界人民共同书写,每个文明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现代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桥梁。通过多元视角的对话与合作,全世界人民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书写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