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应薛养20多年来躬身田间地头,把技术交到农民手中
做服务农业的“磨刀匠”
东南网8月18日报道(福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记者 陈欣妍 林嘉鹏 通讯员 蔡沁妍 郑筱)
“磨剪子嘞,戗菜刀。”去果园的路上,应薛养唱起曾经响彻大街小巷的吆喝声。他笑着说自己就是走街串巷的“磨刀匠”,果农们需要他,他就把服务送上门。
立秋虽至,暑气未消。担心高温导致葡萄患病的应薛养背着背包奔走在各个服务点。
应薛养是南平市农科所的研究员,也是福建省农科院南平分院果树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还有个身份——科技特派员。
1999年,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01年,应薛养下派南平建阳担任科技特派员,从区级科技特派员到省级科技特派员,一干就是20多年。
“我就想把我们科技人员的技术搬到生产一线,交到农民手中,产生更好的农业效益,服务农民,服务乡村。”应薛养笑着说。
20多年前的建阳水吉镇仁山村还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那时,当地农家葡萄都是露天种植,病虫害、自然灾害问题频发,葡萄减产屡见不鲜。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雨水非常多,眼看着葡萄就要成熟了,一场大雨导致葡萄大量裂果,看着农户挑着一担一担的裂果去倒,我很痛心。”谈起过去,应薛养格外动情,“我就想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科技水平,避免这种情景再发生。”
“后来我们做了很多的技术创新,引进高效低毒的农药、开展葡萄套袋的推广、发展避雨栽培。”应薛养说。
如今,当地的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达成避雨栽培全覆盖。科技进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进步,现在的葡萄种植户生产稳定,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
走进建阳区童游街道徐墩村果农黄培永的葡萄园,绿油油的藤蔓爬满葡萄架,一串串饱满的绿宝石挂满枝头。
“今天早上已经采了十几箱了,辛苦是辛苦,丰收还是很高兴的。”黄培永一边采摘一边乐呵呵地说。
黄培永是最早响应应薛养提出引进新品种意见的果农。在他眼里,应薛养有文化懂得多,听他的准没错。
“引进阳光玫瑰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我一喊应老师就来,而且很耐心。”黄培永告诉我们。
随着巨峰葡萄产业的不断发展,应薛养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为果农提供种植、施肥、除病害的指导。
“现在我们的葡萄种植户已经可以熟练地管理葡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引导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应薛养积极参观调研、考察学习,引进酿酒葡萄、阳光玫瑰等新品种,扩大市场,帮助农户增加收益。他认为,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要以产业的视角来做工作,要关心产业链。
2023年,应薛养引进精品水果销售商,在建阳麻沙镇水南村建立起建阳区首个巨峰葡萄收购点与产地分选仓,强化精品巨峰葡萄生产技术指导,打通葡萄产业瓶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今年桔柚长势真不错,坐果这么好……”在建阳区仁山桔柚生态果园桔柚大棚里,应薛养一边查看桔柚长势,一边与果园的负责人张水生交流。
大棚栽种的办法源自应薛养的创新。在此之前桔柚产业遇到冻害、日晒等极端天气只能听天由命。
“我一直说仁山就是建阳的‘冷谷’,这里的寒潮是真冷!刚到这儿的时候我一户一户走访查看,这才确定防御极端天气是破题关键。”应薛养感慨地说。
应薛养不断钻研,四处学习,推出了适宜当地的大棚种植技术。为助力大棚种植推广,应薛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柑橘大棚被列为财政补助项目,大棚种植也因此逐渐推广开来。
“最近气温高、日晒强。而棚内这些桔柚几乎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张水生说,“大棚栽培桔柚比露天栽培产量能提高30%以上,品质提升价格也翻番了,春节前棚内桔柚卖到了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有了大棚,应薛养又开始优化大棚天窗设计,推广大棚柑橘配套栽培技术,运用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果园环境参数及视频图像,研发悬挂式节水微喷灌和智能灌溉……将科学技术与果园原有栽培经验结合,不断提高果园管理效率。
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往返于基层一线和科技前沿,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技术在沃土里散发芬芳。当好服务农业的“磨刀匠”,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