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雄健磊落的精神,李敬泽新作带你这样读《春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20多年来,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评论家李敬泽常沉浸在《春秋》里。边读边写,他最终成一本《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8月14日李敬泽携新书亮相上海书展,和作家孙甘露、评论家黄德海、出版人曹元勇交流后;8月17日,又至南国书香节,与作家阿来、蔡崇达,评论家谢有顺对谈。

作为文学评论家、曾长期担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是很多青年作家的写作导师,是搞当代文学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李敬泽出差路上,喜欢带的书常是一本古籍——《春秋》。对此他密不示人,“不好意思跟人说”“好像我自比关羽一样”。

阅读《春秋》的快乐,李敬泽也会分享。媒体来约稿,请他开设专栏,《南方周末》的“经典中国”专栏、《信睿》的“小春秋”专栏,很多内容就来自读《春秋》等史书的心得。把专栏文章以及散放的几万字文章,结集成书,就成为这本《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

图片

1、

“中华书局的《春秋左氏传》,一套四大册,我家里有三套。”李敬泽说,“其中两套是残缺的,只有一套是全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十几年,他习惯了出差带一本在身上。有时候在飞机上睡了,书插在兜里面,就落在飞机上了。书不全了,只好再买一套。

在李敬泽看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让我们认识了春秋时代。“在我个人的感受中,那是一个极具魅力、有极其强大的精神参照的一个时代。”春秋时代前后200多年,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之所以是中国文化,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基本的东西就是春秋时代创造和确定下来的。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那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都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今天我们相对于春秋,更熟悉唐宋元明清,尤其是对明清史,很多人如数家珍。李敬泽对春秋的兴趣越来越深,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回2000多年前漫游,读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魅力。

在史书中,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就像一出历史剧。“那是我们文明的少年时代,他们远不像后来的中国人那样拘谨,他们是猛兽和巨人,涌动着自然的大力,独对天地和本心。”李敬泽希望把那个时代人们身上的丰沛、宏伟、充满人性能量的状态写出来。

图片

与春秋的人对话,这样一场神游穿越之旅,阿来也很赞赏:那个时代的人,有好人、坏人、首鼠两端的人,但所有的人都没有老成持重、没有老奸巨猾、没有小心机、没有油腻。呈现在李敬泽笔下,是一个个性张扬而痛快的时代。

图片

谢有顺则表示,当年有人形容鲁迅“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他的精神源泉来自托尔斯泰和尼采,做文章学习魏晋。而李敬泽找到春秋。此前上海书展上,李敬泽曾说,这本历史杂文集看待历史的眼光,确实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等文学和学术成果影响。

谢有顺表示,读经典、与古人为友,也是他常鼓励学生做的,“我觉得结识几个灵魂的伴侣,都通几本书作为打底,也许人生境界会为之一变。”

2、

中国人写史,在阿来看来,一种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直到今天电视剧的方式,流传广泛,但缺乏反思,更多是在建立一种对权力、智谋的崇拜,演绎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另一种则是学者考据式的书写,高头讲章。而李敬泽的这本书,则是一种基于今天强烈的现实感的历史对话。

出版之前,阿来就拿到了试读本,翻开书,阿来莫名地联想起德国哲学家安伯托·艾柯,他的小说水平也很高,如《玫瑰之名》。艾柯有足够多的知识背景,在哲学、文学之间游刃有余,带着自己的思辨。李敬泽这本历史杂文的书写也类似。

阿来前不久看到一个网文,讲现代人穿越回明代末年,以先知的历史知识,指导崇祯皇帝何时把李自成剿灭在萌芽时,何时提防吴三桂叛变,最终让大明度过危机……这种历史对话没有意思,只是让人逃离现实获得一种爽感而已。

在这本书中,阿来觉得更重要的感受是,我们不能失去对文体、语言文字的感受。李敬泽的主业是文学批评,非常多的作家曾收益于他。“看到敬泽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还有清晰的文体意识,锐利、知识的游刃有余、再带着一点讽喻,形成了一种文化散文、杂文的风格。阿来忍不住翻开书,当众朗诵了一段文字,带大家感受。

蔡崇达说,他就是受益于李敬泽的后辈。他写《皮囊》《命运》《草民》等作品,遇到困难常向李敬泽请教,新作《草民》也请李敬泽撰写了序言。蔡崇达读李敬泽的这本书,翻开一篇,就是进入历史的一个切口,让人非常动容、受益匪浅。

图片

谢有顺表示赞同,他觉得李敬泽在鲁迅那里受到很多影响。鲁迅写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完全是自由写作的精神,突破了文体的边界。在李敬泽这里,历史讨论中夹杂着幽默,又不会让文字流于游戏、油滑,而是保持一种正大、典范的风格。“正如阿来老师讲的,这样一些写作,对文化怀有一点深情,所思所写都是在捍卫文化史上一些坚不可摧的、一些值得传之于后世的东西。”

3、

历史上爱读《春秋》的读者,最著名的恐怕是关羽。李敬泽有时候想,关羽为什么要读春秋?他读春秋读的是什么?“我觉得肯定不是勾心斗角、权谋诡计,读的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做到磊落、慷慨,作为一个人行走在这大地上。”

比如李敬泽读到晋国大夫荀息,他是手段厉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付邻国冷酷无情、诡计多端,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这些成语都来自荀息的谋划。晋献公死之前,把小儿子托付给荀息:孩子年龄小,大臣不服他,恐怕有叛乱,你能拥立他吗?荀息回答必将尽忠,直到自己死。

后来果然如晋献公所预料,叛乱的人问荀息,你图什么呢,“无益也”。荀息回答,自己不是为了有益无益,而是忠于对献公的一句承诺。

“我想,关羽读到这种时刻,他一定觉得心心相印。”李敬泽说,我们今天读古典、学传统,不是学苟且、阴谋诡计、勾心斗角、没有原则,而是学他们在困难中依然能够坚持,学那些明亮而磊落的东西,人都能做个大写的人。

当然,也读他们的从容,像“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子那样。反观今天的我们,李敬泽说,在反复自我PUA中,却缺少了那一份从容,而生存空间之宽敞超过孔子的时代。

作为一个当代人,李敬泽带着自己的困扰、自己的所思所感,带着当代人的精神和问题,看古人的文字,感动而着迷。李敬泽建议年轻人,有空的话可以直接读一读《左传》《史记》,读他们笔下精神的雄健、他们文字的雄健,“那真是中国的好文章。”

如果穿越回春秋,最想遇见谁?李敬泽笑回答,首先希望不要穿越到战争现场,一睁眼一把刀看过来,那真要命。但如果穿越到孔子门下,与他交谈;或者穿越到战国时孟子门下,与他抬杠论辩,与伟大的先哲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一定特别美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