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亲王”号属于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二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新锐战舰,注意舷侧凸出的水线主装甲带十分显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了终止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美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列强在1922年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该条约限制了各签约国建造舰艇的数量,并将所有主力舰的排水量上限设定为35000吨。1930年通过的《伦敦海军条约》延续了这些限制。然而到了1930年代中期,日本和意大利退出了这两个海军条约,这使英国开始担心皇家海军会面临缺乏现代化战列舰的困境。
因此,英国海军部决定建造新一级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因为乔治五世国王级设计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仍然生效期间,所以该级战列舰的主要武器装备被限制为条约规定的14英寸(356毫米)口径舰炮。这些舰只是当时唯一遵守条约而建造的战列舰,尽管英国很快意识到其他签约国正在无视条约规定,但到1937年该级战列舰开工前已经来不及更改设计了。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侧视图与俯视图,1941年5月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共建造了五艘,分别是:“乔治五世国王”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和“豪”号。其中“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最初原打算命名为“爱德华八世国王”号,但是爱德华八世国王已经退位,所以该舰在铺设龙骨前被重新命名。1937年1月1日,该舰在伯肯黑德的卡梅尔-莱尔德造船厂开工建造,然后在1939年5月3日下水,直到战争爆发后该舰仍在进行舾装工作。不过,战争使得该舰和同级姊妹舰“乔治五世国王”号的建造进度被加快。
1940年8月初,“威尔士亲王”号仍在舾装中,处于半完工状态就遭到德国轰炸机的空袭。一枚炸弹落在舰体与浮船坞的坞壁之间,险些击中一台100吨重的坞壁起重机,炸弹落入舰底舭龙骨之下的水中爆炸了。爆炸位置在左舷舯部之后的两座双联装5.25英寸炮塔下方、距离舷侧约6英尺(约1.8米)的舰底。造成20-30英尺(约6-9.1米)范围内的舰体外壳发生弯曲,铆钉被震松,受损区域内的外侧舱室大量进水,导致舰体向左倾斜了10°。由于舰内舱室尚未进行最后的水密测试,舰上的抽水系统也未投入使用,因此进水情况十分严重。
在默西塞德郡伯肯黑德的卡梅尔-莱尔德造船厂举行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下水典礼,1939 年 5 月 3 日
通过当地消防队和造船厂的共同努力,舰内的进水被抽出,随后“威尔士亲王”号被送入干船坞进行最终的修复。这次舰体受损以及主炮和炮塔的交付问题导致该舰的舾装完工时间被推迟。随着战争的进行,对主力舰的需求变得迫切,所以该舰的完工时间是通过推迟该舰的舱室水密测试、通风测试以及舭龙骨、压载和燃油系统的全面测试而得以提前的。
“威尔士亲王”号的标准排水量为37300吨,满载排水量为44500吨。该舰全长745英尺(约227.1米),舰体宽103英尺(约31.4米),吃水深度为29英尺(约8.8米)。该舰空载时的设计稳心高度为6英尺1英寸(约1.85米),而满载时为8英尺1英寸(约2.46米)。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下水典礼在万众瞩目之下顺利完成,1939 年 5 月 3 日
该舰装备4台帕森斯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为动力,以驱动4根传动轴和4副螺旋桨。蒸汽由8台海军部三汽包锅炉提供,在正常情况下这4台蒸汽轮机可提供100000轴马力(75000千瓦)的功率,但在强制鼓风的情况下则可提供110000轴马力(82000千瓦)的功率,这使得“威尔士亲王”号的最高航速可达28节(52公里/小时)。该舰可装载3600吨燃油,另外还可装载200吨柴油,300吨备用锅炉给水和500吨淡水。在1941年3月31日的全功率试航中,排水量42100吨的“威尔士亲王”号在主机转速228转/分钟、功率111600马力时达到了28节的航速,耗油量为0.73磅/马力。当“威尔士亲王”号以27节(50公里/小时)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力为3100海里(5700公里)。
“威尔士亲王”号装备10门BL 14英寸(356毫米)Mk VII主炮。这些14英寸主炮分别安装在一座Mk II双联装炮塔(位于舰艏)和两座Mk III四联装炮塔(一座在舰艏,另一座在舰艉)内。主炮的最大仰角为40°,最小俯角为-3°。各主炮塔的可旋转角度为:“A”炮塔286°,“B”炮塔270°,“Y”炮塔为270°。主炮塔的旋转和火炮的俯仰是通过液压装置驱动完成的,主炮塔的旋转速度为2°/秒,主炮的仰俯速度为8°/秒。全部主炮一次齐射出的炮弹总重量为15950磅(7230公斤),每次齐射的间隔为40秒。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艏甲板俯瞰,前方的“A”炮塔属于四联装的Mk III型,后方的“B”炮塔属于双联装的Mk II型,均安装了BL 14英寸(356毫米)Mk VII舰炮
该舰的副炮为16门QF 5.25英寸(133毫米)Mk I高平两用舰炮,这些副炮分别安装在8座双联装副炮塔内,每座副炮塔重81吨。Mk I舰炮在45°仰角时的最大射程为24070码(约22010米),对空射击时射高为49000英尺(约14935米)。该炮的最大仰角为70°,最小俯角为-5°。该炮的理论射速为10-12发/分钟,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副炮的射速通常只有7-8发/分钟。
此外,“威尔士亲王”号还装备了4座八联装QF 2磅40毫米Mk VIII“砰砰”高射炮,以及3座20管UP射弹发射器。这是一种二战初期皇家海军装备的近程防空火箭弹发射器,实际使用效果极差,后来被两座八联装QF 2磅Mk VIII高射炮和一座四联装QF 2磅Mk VIII高射炮取代。另外,舰上还装备有一门40毫米单装博福斯高射炮。
“乔治五世国王”号上的QF 5.25英寸(133毫米)双联装Mk I高平两用舰炮,作为同级舰的“威尔士亲王”号自然也装备了该型舰炮
乔治五世国王级的装甲防护设计明显被强化。在最初的装甲防护设计中,其主装甲要求能抵御16英寸(406毫米)炮弹的打击,而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战列舰装备了这种口径的舰炮(美国3艘,日本2艘)。而在两个海军条约的限制下,该级战列舰未来的对手大多数只会装备14英寸火炮。因此,乔治五世国王级的装甲防护设计被大幅修改,要求其水线主装甲带能够抵御12000-30000码(约11000-27000米)距离上14英寸穿甲弹的打击,水平装甲要求能防御10000英尺(约3000米)高度以下投掷的2000磅(约900公斤)航空炸弹以及26000码(约23774米)距离上14英寸垂直落弹的打击。
“威尔士亲王”号的水线主装甲带厚度为5.4-14.7英寸(约137–373毫米),水平装甲厚度为5–6英寸(约127–152毫米),用于防御航空炸弹和远距离的垂直落弹。该舰的水线主装甲带安装于舰舷外侧,从“A”炮塔的炮座舷侧一直延伸到“Y”炮塔的炮座舷侧,总长度为414英尺(约126米),高23英尺6英寸(约7.2米)。弹药舱上方的水平装甲厚6英寸(约152毫米),轮机舱上方的水平装甲厚5英寸(127毫米)。主炮塔正面的装甲厚13英寸(约330毫米),侧面装甲厚9英寸(约229毫米),炮座装甲厚14英寸(约356毫米),与炮座相连的装甲舱壁厚12英寸(约305毫米)。总体而言,对于一艘排水量37000吨的战列舰来说其装甲防护能力已经非常出色了,而且该舰还拥有内置的鱼雷防护系统。不过,该舰的指挥塔装甲厚度仅有4英寸(约100毫米)且视野不佳。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的两座八联装QF 2磅40毫米Mk VIII“砰砰”高射炮,每座八联装高射炮的发射率可达920发/分钟
1941年5月22日,“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在6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奉命驶往冰岛南部驻守,以拦截试图突入大西洋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长约翰·“杰克”·利奇上校获悉主炮系统可能会出现故障,因为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技术人员已经在之前的斯卡帕湾演习中修复了一些主炮系统的故障。所以,利奇舰长亲自要求这些技术人员继续留在舰上,他们接受了请求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23日,英国舰队接到报告称,“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正朝丹麦海峡西南方向行驶。晚上20:00,兰斯洛特·霍兰德海军中将在旗舰“胡德”号上命令舰队以27节(50公里/小时)的速度航行,舰队几乎整夜都保持着这个速度前进。霍兰德的作战计划是让“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集中火力攻击“俾斯麦”号,而重巡洋舰“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则负责对付“欧根亲王”号。然而,由于要严格保持无线电静默,这两艘重巡洋舰并未被告知这一计划。5月24日凌晨2:00,舰队派出驱逐舰为前哨,前往北方搜索德舰。凌晨2:47,“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加速至28节(52公里/小时),并略微改变航向以获得更佳的火炮射界。随着天气的好转,能见度达到了10英里(约16公里)。5:10,各舰的官兵奉命进入战斗岗位。
早晨5:37,发现敌舰的信号传来,英国舰队立即向右转向以缩短与德国舰队之间的距离。但是两艘英国主力舰的战斗状态都不佳。“胡德”号设计于25年前,它的水平装甲的防护性能不足,因此必须迅速靠近敌舰,因为只有在较近的交战距离内该舰才能避免遭到远距离垂直落弹对其薄弱水平装甲的打击。“胡德”号刚在3月份完成了检修,但该舰的官兵并未得到充分的重新训练。而“威尔士亲王”号拥有更厚的水平装甲,在超过17000码(约15545米)的距离上不太容易受到15英寸(381毫米)炮弹的威胁,但该舰的官兵也没有经过高效的战斗训练。英国舰队在早晨5:49进行了最后一次转向,但两支舰队的接近角度太小(德国舰队位于英舰右舷30°的位置),导致英舰的艉部主炮塔无法开火。此时,德舰以“欧根亲王”号在前、“俾斯麦”号殿后的队形前进,而“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的航向稍微领先于德舰之前,但两艘德舰都能够以全部主炮对英舰进行舷侧齐射,因为德舰占据了有利的T形阵位。
丹麦海峡海战中英德舰队的交火航迹图
早晨05:53,“威尔士亲王”号劈波斩浪奋力航行,同时向26500码(约24200米)距离上的“俾斯麦”号开火了。但是英国人误把领头的“欧根亲王”号认成了“俾斯麦”号,因此“胡德”号在前30秒的炮击中将全部火力都集中到了“欧根亲王”号上,因为这两艘德舰的外形轮廓非常相似。“胡德”号的第一轮齐射越过了德舰,但“欧根亲王”号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就以其8英寸(约203毫米)主炮击中了“胡德”号。“威尔士亲王”号的首轮齐射是两次三炮齐射、间隔10秒,但全部炮弹都失的未中,炮弹落点偏离目标的距离超过了1000码(约914米)。由于舰艏上浪严重,导致“威尔士亲王”号主炮塔的测距仪进水无法使用,主炮射击改由指挥塔顶上的15英尺(约4.6米)基长测距仪进行指挥。
英国舰队的第六、第九和第十三轮齐射都对“俾斯麦”号形成跨射,并取得了两次命中。其中一枚炮弹击中了“俾斯麦”号的舰艏,打穿了舰内的燃料舱,海水涌入舱内污染了燃料,该舰因此损失了1000吨燃料。另一枚炮弹从舷侧水线装甲带下方穿入“俾斯麦”号舰内深处爆炸,使海水淹没了辅助锅炉机舱,紧靠舰艉的锅炉舱后方发生蒸汽泄漏,被迫关闭了两座锅炉。燃料和锅炉动力的损失是导致“俾斯麦”号向法国返航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威尔士亲王”号上的“A1”主炮在首轮齐射后就因故障停止了射击。此后,主炮塔的零星故障时有发生直到舰长下令转向,但该舰在转弯过程中“Y”炮塔却因机械故障被卡死。
两艘德舰从海战一开始就集中火力猛轰“胡德”号,最终以8英寸和15英寸炮弹摧毁了该舰。先是一发8英寸炮弹击中了“胡德”号的快艇甲板并引燃了甲板上的备用弹药,大火在上层建筑的第一层甲板上熊熊燃烧。05:58时,英德舰队相距16500码(15100米),霍兰德中将下令舰队左转20°拉开与德舰之间的距离,使两艘英舰得以向“俾斯麦”号集中发挥出全部火力。当英国舰队开始转向时,“俾斯麦”号的第三轮和第四轮的四炮齐射对“胡德”号形成跨射。06:01时,“俾斯麦”号的第五轮齐射命中了“胡德”号,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爆炸。火焰从“胡德”号的主桅附近喷射而出,接着腾起一团橙色的火球和巨大的烟云将整艘战舰完全吞没了。“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官兵眼睁睁地看到“胡德”号的舰体舯部坍塌没入海中,舰艏和舰艉则随着舯部舰体的快速断裂下沉而高高翘起。“威尔士亲王”号紧急右转以避开前方正在下沉的“胡德”号,但转向进一步缩短了该舰与德舰之间的距离。在这场仅有四分钟的海战中,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被击沉了,全舰1419名官兵阵亡,只有三人侥幸生还。
绘画作品:背景上是已经在爆炸中断为两截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前景是正从“胡德”号旁边绕过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威尔士亲王”号在海战开始后持续开火,但一直没有遭到德舰的反击,直到05:57英舰开始左转时,“欧根亲王”号才开始向该舰展开炮击。06:01“胡德”号爆炸后,两艘德舰立即调转炮口,对“威尔士亲王”号展开了密集而精准的炮击。德舰动用了全部15英寸、8英寸主炮,以及150毫米副炮、甚至105毫米高射炮,一起向“威尔士亲王”号猛轰,简直是弹幕开屏。06:02,当“威尔士亲王”号正在转弯绕过“胡德”号即将沉没的残骸时,一发15英寸穿甲弹击中了舰桥罗经平台右侧,炮弹的风帽碎片以及炮弹在斜穿罗经平台时、击穿舱壁和各种器材形成的碎片雨导致了平台上的大多数舰员瞬间丧命。航海长也因此受了伤,舰长利奇幸运地毫发未损。另一发15英寸穿甲弹从水下穿透了舰体舯部水线装甲带下方的湿舷,炮弹穿过了内置防鱼雷系统的多重隔舱,钻入锅炉舱后方右舷侧的边舱中,却没有爆炸。
06:05,由于“威尔士亲王”号明显处于劣势,舰长利奇决定脱离战斗,他下令施放烟幕以掩护撤退。随后,利奇向“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发出了“胡德”号已被击沉的电报,并与“萨福克”号重巡洋舰会合,一起跟在“俾斯麦”号后方15-17英里(24-27公里)处。英舰一直追踪“俾斯麦”号,直到18:16“萨福克”号在22000码(约20000米)的距离上再次发现了这艘德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随后在30300码(约27700米)的极限距离上向“俾斯麦”号开火,但12轮齐射均未能取得命中。
5月25日01:00,“威尔士亲王”号再次发现德舰,雷达测距为20000码(约18000米),于是该舰再次向德舰开火,观察员认为炮击命中了“俾斯麦”号,但是“威尔士亲王”号的“A”炮塔又一度被卡住,使该舰只能用6门炮继续作战。由于能见度很差,“威尔士亲王”号最终丢失了“俾斯麦”号的踪影,在经过12小时的搜寻后,“威尔士亲王”号调头驶向冰岛。“威尔士亲王”号在这次海战中共有13人阵亡,9人受伤。
正在罗赛斯的干船坞里进行维修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此照片摄于丹麦海峡海战之前的1940年
6月6日,已经在本土罗赛斯入坞修理的“威尔士亲王”号在右舷舯部舭龙骨上方发现了一个弹洞。当舰内多个舱室里的进水被抽干后,发现了那枚来自“俾斯麦”号的未爆穿甲弹,炮弹头部向前,弹上带有引信,但已经不见了风帽。这枚炮弹被“科克伦”号补给舰上的拆弹官成功拆除了。
在罗赛斯的修理完成后,英国首相丘吉尔乘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越过大西洋,参加了与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秘密大西洋会议。8月5日,罗斯福从总统游艇“波托马克”号登上了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该舰与“塔斯卡卢萨”号重巡洋舰一起在5艘驱逐舰的护航下,从马萨诸塞州出发前往加拿大纽芬兰岛普拉森舍湾内的阿根提亚,后于8月7日抵达目的地;而“波托马克”号游艇则继续在新英格兰水域巡弋,假装总统仍在船上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8月9日,丘吉尔乘坐的“威尔士亲王”号在3艘驱逐舰的护航下抵达了普拉森舍湾。随后,罗斯福登上“威尔士亲王”号与丘吉尔会面。8月10日-12日,会议在“奥古斯塔”号上继续进行,并在会议结束时宣布了《大西洋宪章》。“威尔士亲王”号随后于8月18日返回了本土的斯卡帕湾。
英国首相丘吉尔乘“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前往加拿大纽芬兰岛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途中,在该舰的后甲板上散步,背景中是舰艉的“Y”炮塔,在其顶部安装了一座四联装QF 2磅40毫米Mk VIII高射炮,1941年8月
1941年9月,“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被调往地中海的H舰队。9月24日,“威尔士亲王”号参与了“榛树行动”,负责为一支从直布罗陀前往马耳他的补给船队提供护航。途中,“威尔士亲王”号上的5.25英寸(133毫米)高平两用舰炮击落了几架来袭的意大利飞机。当船队顺利抵达马耳他后,“威尔士亲王”号经直布罗陀于10月6日返回了斯卡帕湾。
10月25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奉命离开英国增援东南亚,计划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不屈”号航空母舰会合后前往新加坡。但是,“不屈”号却因触礁需要修理无法参与行程。“威尔士亲王”号一路经停西非的弗里敦,南非的开普敦,毛里求斯,马尔代夫群岛和科伦坡,最终于12月2日抵达新加坡三巴旺海军基地。“威尔士亲王”号随后成为新成立的Z舰队的旗舰,由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斯爵士负责指挥。英国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托维爵士反对派遣新型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前往远东,因为他认为这些战列舰并不适合在热带气候下作战。随着日军在东南亚展开的侵略扩张行动,自以为是的英国人不仅低估了日军的实力,还让没有航空母舰支援的英国舰队孤军冒进,而负责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的皇家空军中队却根本不知道英国舰队的方位,凡此种种无不为Z舰队的覆灭埋下了致命的恶果。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离开新加坡,出海执行它的最后一次任务,194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