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回河南老家,建了国内首个胸外科工作站
我国胸外科领域唯一一个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河南信阳。昨天(8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回到信阳老家,为新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揭牌。作为信阳卫生领域引进的首个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卫健委主任黄红霞、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等人参加了揭牌仪式。新成立的王俊院士工作站设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该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样有着百年历史,现有东、西两个院区,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500张,是覆盖皖西、鄂北、豫南等周边地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公开资料显示,王俊院士61岁,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他高中在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就读,后在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相继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和外科学硕士学位。王俊院士/图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王俊成为了一名胸外科大夫,他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胸外科领域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患者“开膛剖胸”的痛苦。过去,由于国内技术条件限制,胸部手术只能通过开胸完成,切口一般会在20-30厘米左右,甚至更大,并且需要去掉一根肋骨,再用千斤顶一样的开胸器将胸壁撑开,创伤巨大,并发症高。1990年与1991年,法国和美国的医生分别实施了电视胸腔镜手术,该手术不需要开胸,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当时还很年轻的王俊,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外科医学发展的趋势,次年,他就成为中国大陆实施胸腔镜手术的第一人。技术引进只是第一步,为了进一步开展和推广该手术,王俊对医疗耗材进行革新,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他从零开始,在临床中推动胸腔镜微创手术普及,使更多患者免于开胸痛苦。得益于对胸腔镜手术的特殊贡献,1997年,年仅34岁的王俊获得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最高青年奖。该奖项全球每年仅授予1人,王俊是胸外科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此后,王俊在国内开创了胸腔镜下的肺部肿瘤切除、全肺切除、胸腺扩大切除、肺减容手术、食管疾病手术等一系列微创手术领域。2006年,王俊首次在全国胸外科年会上报告了“完全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这才彻底消除了业内对胸腔镜肺癌手术安全性的疑虑。同年,胸腔镜手术写入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的肺癌诊疗指南,成为早期肺癌治疗“标准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安全性甚至高于美国的胸腔镜技术。由他开创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独特技术,还被英国医生命名为“王氏技术”,写入了美国经典胸外科专著当中。《柳叶刀·肿瘤》杂志封面曾这样评价:“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病人因淋巴结多、粘连严重而增加手术风险的技术难题,促进了中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2012年,王俊牵头的该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我国肺癌诊断和治疗领域的第一项国奖。考虑到手术对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王俊曾希望教会中国年轻医生中的10%做胸腔镜手术,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不掌握微创技术,就不是一个完整、合格的21世纪胸外科医生”。如今,王俊当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大多都开展了胸腔镜手术,中大型医院胸腔镜手术占比达到80%以上,涵盖了几乎所有胸外科手术,胸腔镜也取代开胸,成为了胸外科的主流手术。2019年,王俊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年后,他接替姜保国院士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在医学领域创造一番成就后,王俊院士不忘回馈家乡,带动家乡医疗发展。信阳市中心医院
去年9月,信阳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签署了学科共建合作协议,至今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先后派出血液科、胸外科、骨科、妇产科、普外科等领域的专家到信阳市中心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几乎每周,王俊院士核心团队专家都会到信阳市中心医院亲自主刀,或是指导高难度的胸腔镜微创肺结节手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其他科室,每月也会派专家远赴信阳,进行手把手的手术帮扶。明天(8月18日),33名来自北大人民医院不同学科的专家,也将在信阳市中心医院三个院区同时开展坐诊、查房、手术及疑难病例会诊。此次揭牌的院士工作站也是双方加深合作的举措之一。王俊院士表示,将工作站放在信阳,是本着“服务老区,回馈故乡”的初心,希望为促进老区科技创新和医学事业的发展。未来,这一院士工作站将借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以胸外科等重点学科为引领,打造一个集临床、科研、教学、培训、转化为一体的高水平院士工作站,为信阳市乃至河南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