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 力 摄影:王一博
主播:吴 龙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是南空夜读的第119期节目,我是今晚的主播吴龙。说起专业技术高级工程师,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院校教员、研究所专家。但在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有一位“杨高工”,他始终把基层当作“主战场”,坚守弹药保障岗位20年,以奋斗姿态践行着职责与担当。今晚,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我叫杨力,是一名弹药保障岗位的专业技术军官,大家习惯叫我“杨高工”。但对我来说,高级工程师只是头衔,在基层实打实的奋斗历程才是最值得珍视的财富。
当年我下连时,是单位接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有人觉得我在基层干不长久,迟早是要“调上去的”。但我没想那么多,热情真诚的战友、威武雄壮的战鹰、热气腾腾的战训生活,无不让当时的我感到新奇。
我把热爱钻研的那股认真劲放到了弹药保障一线,常常随部队实地作业,“零差错”的记录逐渐让战友们放了心、托了底;我也在基层见识到许多院校没有的弹药型号和一手数据,发现还有不少重难点问题需要攻关,学习研究更加有了动力。
多年的岗位历练,让我逐渐成长为大队的中坚骨干,获得了不少荣誉,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认可。自然而然地,也开始面临着选择:去机关还是留在基层?自己最热爱的是什么呢?
在纠结中度过了许多个难眠的夜晚后,我有了最明确的答案:我更愿意在基层、在一线!更想与战友们一同努力,研透装备性能、提升排故能力。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能把弹药保障一线的成果应用到实战训练中,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印象最深的,是某次保障实弹打靶考核任务。训练后,飞行员向我们反映:“这次考核用的是新型弹药,以前的一些战法不太管用了!”
为了帮助飞行员真正弄清楚新型弹药怎么打、什么情况用什么战术,我们集智展开技术研究,一次次推敲航行诸元和攻击条件,一遍遍模拟最佳发射时机,想了不少应对招法。看着满桌的公式草稿和航线图,大家的底气信心更加充足:“只要按照推演的来,肯定能打中!”
任务当天,伴着巨大的轰鸣声,一架架挂载多型弹药的战机腾空而起,依令进入打靶空域。目送战鹰远航,我迅速返回大厅,锁定屏幕中战机的状态。
“明确靶标,请示射击!”
瞄准、锁定、发射……机载武器顺利投放,靶心顷刻间淹没在滚滚黑烟之中。一击即中!
听到对讲机传来的捷报,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战机陆续返航,我赶往停机坪接机,飞行员老吴一下来就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杨高工,咱成功了!”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共鸣,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年,单位上下都聚焦“突围出成果”目标而努力奋斗,我常和身边的战友说,我们也是战斗力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发挥专业专长,为飞行事业精心保障。
前不久,我受邀回母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一位老同学很是惊讶:“你怎么还在基层?”我笑着回答:“在基层,大有可为!”作为一名基层装备人,扎根平凡岗位,坚持深钻细研,方能厚积薄发,让成长之路更加宽广!
本 期 主 播
吴 龙
95429部队新闻报道员。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469期
主 编:彭 凯 邢东亮
责任编辑:李毅康 陈思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