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状元北大学长带中国科幻“拿捏”国际奖项,作品翻译超20国语言

在很多国外刊物上,陈楸帆都是第一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他是世界科幻作家协会成员、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会长,获得过“德国2022年度最佳经济图书奖”、科幻奇幻翻译奖最佳短篇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优秀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等国内外奖项。

2000年汕头市文科状元、北京大学双学位毕业生,他分明是“别人家的孩子”,却劝父母们“没必要卷孩子,反正卷不过AI”;四十多岁的他以科幻作家身份,出席产、学、研、文各界活动,一年游走全球四圈;谈及梦想,他心怀忧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沙漠遇洪水”的真实故事······

因为“不服”开始走向世界

这位来自汕头的市文科状元,比刘慈欣还更早走出国门。

1997年,汕头,一位16岁少年的投稿作品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获奖。杂志社把奖状寄到学校,班主任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喜讯。多年后,主人公陈楸帆回忆道:“他们看着我像看外星人,都不知道科幻是啥。”

成为正儿八经的科幻作家后,陈楸帆注意到国际市场上没有中国科幻翻译作品的身影,自称“可能是潮汕人‘出海‘的精神在推动自己”,他不计成本寻找翻译搭档,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翻译本,后来搭档还接手翻译了刘慈欣的《三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课不允许用AI?这是“顽固派”

今年9月份,陈楸帆将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学当客座教授,教“AI人机协作“的创意类课程。“传统人文社科排斥AI”,对此陈楸帆的观点是:“会用AI的人比不会用AI的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用AI,“还得聪明地用AI”!

AI的运用革新了当代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便利了生活,有了AI,陈楸帆一人干5人份活。“我没有助理,但我有AI助理,还不用发工资。”陈楸帆打趣道,“全世界到处飞的时候,就靠ChatGPT‘小助理’整理我的专属日程表。”

图片

还在执着于补短板?麻烦了

“没必要卷孩子,因为你卷不过AI。到头来整个行业都被AI取代了!” 陈楸帆是汕头市高考文科第一,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却建议父母们适当给孩子松松绑,比起“监督者“,父母更应是“引导者”。针对“木桶原理“,陈楸帆也有着不同的见解,“木桶”象征着人或事的各个方面,而短板就是其中的薄弱部分,理论意义上是说别让“短板”限制了自身发展。“我反而觉得最长的那块板才是最有价值的,在这个时代你有某个长板长到让人望尘莫及,那就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科幻作家送全世界孩子的成长礼物

沙漠里下暴雨凝成蒂芙尼蓝的海,启发了陈楸帆的人生理想。过去一年,陈楸帆的飞行旅程累计已绕地球四圈,“基本每一个月都要出国一趟”,作为科幻作家,各式各样的极端场景能更好地帮助他打开脑洞。

图片

(陈楸帆在爱丽舍宫向法国总统马克龙(右)赠书 图/受访者提供)

回忆起今年四月份亲眼见到的阿联酋暴雨,陈楸帆还心有余悸:“那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雨。”大雨淹没了整个迪拜,各种交通系统瘫痪,所有的车都被洪水吞没,因此丧命的阿联酋人不在少数。“沙漠里变成了一片海洋,而且是那种蒂芙尼蓝的那种海洋,非常美。但仔细想想,原本是黄澄澄的沙土,突然出现一片蓝海......又显得格外恐怖。”

“这些东西给我的创作冲动是无穷尽的”,如何把这些所见所闻变成一个故事,写成一本科幻小说,从而来警醒社会全球气候变化是真真实实在发生的?

2022年,陈楸帆执笔写下《零碳中国》这部极具“中国特色”的少儿科幻:中国少年小和因神秘邮件卷入了CN2060碳中和项目,在"双碳"实验室,小和动动手指就在简易的VR游戏中看到了未来人类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气候剧变,洋流改变,极端炎热和寒冷,洪涝,旱灾,粮食歉收,海冰消失,雨林消失,流行病暴发……人类到灭绝边缘,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到灭绝边缘。回家路上,他竟穿越到2060年,在感受过低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后,小和回到了自己的时代,带领亲友一起开始零碳行动,保卫地球家园。

图片

“写儿童科幻的成就感是最大的,好像给予了娃娃们想象未来的新形式。”在陈楸帆心里,这本书是送给小朋友们的成长礼物,因为他们是“零碳时代”真正的建设者和见证人。

写在最后

刘慈欣不是一人独撑科幻文学市场”,我们的科幻作家们合力托举中国科幻文学,也不乏相互托举的心意。深圳科幻作家海涯在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采访时,首次回应拒绝二次提名雨果奖的原因,“别人也理应感受荣誉”。

电影《解密》《风声》《听风者》原作者麦家也曾说:“是国家的强大在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它的声音、脚印、影响力,它强大到已经无人敢忽视,世人都想了解它,而文学作为认知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便捷的途径,便迎来了‘红运’,赢得了瞩目。”

图片

祝福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好。祝福更多中国科幻作家引爆国际文学市场!

图片

图片


编审 | 陈桦峰   主编 | 映映   责编 | 唐婉琦

新媒体策划|郑岚欣(实习) 黄淳   美编|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