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
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
多年来,
福建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生态优先、
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道路,
实现优美生态“颜”“值”同升。
守好生态“无价之宝”,
来看福建怎么做?
8月16日,
参加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
嘉宾、学者,分赴
福州市、厦门市、三明市等地考察调研,
实地了解各地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颜值”
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具体举措
及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01
三明先有工业后有城市,
由工业出身、因工业辉煌,
如今也是林深水美的中国绿都。
看三明巨变
三明巨变的背后,是:
近年来,三明市不断加快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步伐,持续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厚植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
三明持续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新装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项目,关闭淘汰了一批产能落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开展节能监察指导、节能诊断服务、先进节能技术产品路演、策划生成节能技改项目等等,三明市围绕工业绿色发展这一关键命题,各项政策举措相继出台落地;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绿色产业。截至今年6月,三明全市共有1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5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0项省级绿色设计产品,2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02
在“老福州”印象中,
红庙岭曾是“垃圾山”的代名词,
如今已成为全国
门类齐全、工艺先进、
环境优美的近零排放、
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看红庙岭“重生”
福州红庙岭“重生”的背后,是:
上世纪 90 年代初,福州垃圾出路成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困扰。199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选址,在红庙岭动建占地1.1万亩、投资1亿元的垃圾综合处理场。
2017 年以来,红庙岭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标准,累计投资近53 亿元,建成餐厨、厨余、危废等12个全门类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置项目,同步配套建设覆土复绿、宣教中心等8个综合保障提升项目。到2019年5月,红庙岭从垃圾综合处理场华丽“转身”为体系完备、技术先进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如今,进入红庙岭的各类垃圾、废弃物,可以100%得到安全卫生的成体系处置,每年可发电约 7.67 亿千瓦时,折节约标煤约 23.42万吨,减排约53.8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
03
30多年前筼筜湖的污染问题,
是当时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发展课题,
如今厦门人都称这座湖是
自家的“城市新客厅”,
筼筜湖治理工作已被列入
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
“海岸带综合管理”研修课程,
面向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
开展培训和经验推广。
看筼筜湖蝶变
厦门筼筜湖蝶变的背后,是:
30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遵循习近平同志确立的工作方针,接续开展五轮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约20亿元。
(20字方针: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从河北正定南下厦门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了一场专题会议,主题就是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在这次会上,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并创造性地将治湖方略总结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持续完善制度机制、持续开展治污清淤、持续改善水体循环、持续提升人居环境,筼筜湖综合治理,成为厦门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范本,20字方针,也成为厦门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从山顶到海洋,
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之下,
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
山海交相辉映、
城乡相得益彰的
生态全景图。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