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征稿 | 吸光性碳质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演化

征稿主题:

吸光性碳质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演化

Atmospheric Evolution of Light-Absorbing Carbonaceous Aerosols

图片


客座编辑:胡敏,北京大学教授

期刊名称:npj Clean Air

截止日期:2025.04.30


客座编辑

图片

胡敏,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

胡敏,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青、长江特聘教授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批会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长期从事大气颗粒物来源、二次转化及其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连续4年(2020-2023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气溶胶科学咨询组委员,曾任J Aero. Sci.主编、Atmos. Environ.Tellus B和国内核心刊物《科学通报》、《化学学报》和《环境科学学报》等编委。


专题征稿

吸光性碳质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演化

Atmospheric Evolution of Light-Absorbing Carbonaceous Aerosols


吸光性碳质气溶胶(LACs),包括黑碳(BC)和棕碳(BrC),是地球系统中重要参与辐射平衡的大气成分之一。LACs通过直接光吸收、降低雪/冰面反照率、改变行星边界层高度、影响云的形成和全球降水,在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减少大气中的LACs可以实现清洁空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赢效益。LACs主要来自各种人为和天然的燃烧源,也可以通过大气中的二次生成过程形成。


在从排放进入大气到其经历干/湿沉降被去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LACs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包括混合态、化学转化和清除。然而,由于对LACs的排放特征及其在大气中的演化过程知之甚少,评估其环境影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例如,很难预测野火燃烧过程LACs的排放量及其理化性质。从机制层面看,LACs的大气演化过程尚不清楚,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影响LACs演化的关键因素。此外,LACs在大气演化过程中的吸光能力变化也存在争议。这些局限性阻碍了对LACs的全球辐射效应、物理化学性质和健康影响的准确评估。


本专刊旨在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型模拟,提高对LACs从排放到清除过程的理解,以制定更准确的气候和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并了解LACs的环境效应。本刊欢迎原创性研究文章、展望和综述性文章等的投稿,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涵盖,但不限于:

  1. 在城市、农村和偏远大气等不同大气环境中对LACs物理和化学特性的观测

  2. 不同来源,特别是生物质/化石燃料燃烧和交通相关来源的LACs特征研究

  3. LACs大气老化过程的机制,包括观测证据、实验室老化模拟和量子计算

  4. 从分子水平上追踪LACs老化过程,以及来源、化学成分和健康影响之间的相互关联

  5. 对LACs的光吸收能力和化学成分、混合状态和微物理特性的方法研究,如光谱、质谱、建模和机器学习等

  6. LACs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过程,包括排放、传输、演化/转化和沉降等

  7. LACs辐射效应和健康效应的全球评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