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所教3门课不合格率高被要求整改,要看到教学困境听到教师心声

全文1304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因所负责三门课卷面不合格率均超过30%,被要求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

02蔡渊迪认为这种整改要求意味着自己的职业权利没有得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基本尊重。

03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出现了“管理本位”现象,弱化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

04然而,教学管理不能简单地将营销领域“消费者都是对的”等理念引入到教学管理中来,应尊重教师的基本职业权利。

05希望更多高校能在教学管理中听到老师的心声,在提高教学规范性与尊重教师自主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希望借助于此,更多高校能在教学管理中听到老师的心声,在提高教学规范性与尊重教师自主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大学里一门课的教学,哪些事情教师可以说了算?我想,现在的大学中有很多老师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蔡渊迪是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的教师,日前在社交媒体发布题为《关于我所负责三门课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说明》的文章,表达的正是他作为一名教师对类似问题的困惑和对学校一些课程安排的质疑。

图片

蔡渊迪在文章中称,因其负责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一)》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三门课程的卷面不合格率都在30%以上,被要求就此问题作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蔡老师则用两句话回应了学校的要求:“第一句,这么多的卷面不合格,肯定是我教得不好,水平有限,实在抱歉。第二句,也就是顺此逻辑给出的整改方案就是:另请高明。”

这个回应,语气略带激愤,可以看出,蔡老师认为这种所谓的整改要求,意味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权利没有得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基本尊重。

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大学教学需要有基本的规范,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但近年来,一些高校由于接受各类评估的需要,在对教学推进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出现了“管理本位”现象,无形中把学院、尤其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弱化了。

比如蔡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本校‘古代汉语’课总计48课时,‘中国古代文学(一)’(内容为先秦两汉部分)课总计32课时,‘中国古典文献学’部分总计32课时。请向其他院校调研,有几个学校这三门课的课时是只有这么一点的?如果都不止这点,那本校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如何?是否需要作大的调整?”

每一门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一些难度较高的课程,如果教学课时数不足,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难点讲深讲透。因此,就课程学分数、学时数,应该充分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参照各高校教学传统来确定。但现在这些一般是按照管理部门统一要求来做,教师可能少有参与意见的机会。

这样一来,相关老师难免陷入一种困境,课时数不能得到保证,如果命题考试时坚持基本的专业水准,难免造成相当数量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及格。而如果又要在及格率方面满足学校要求,只能在专业水准上降格以求,这对于一些老师来说,无疑于放弃原则,牺牲自己的专业尊严。

目前,蔡老师被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和提供整改方案,是源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还是有学生进行了反映,尚不得而知。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学校在教学结束时,会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打分,以此作为对老师考核的依据之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教学管理中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指出,教学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教学管理不能简单地把营销领域“消费者都是对的”等理念引入到教学管理中来。

如果学校对一门课不合格率做出量化限制,不合格率高于规定比例,就要求老师做出说明并整改,这无形中也会损害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乃至职业尊严。职业权利与职业责任,犹如一体之两翼,只有其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其履行职业责任才有基本的可能。社会才可以对其履行职业责任提出严格要求,并进行充分监督。

在一所大学里,如果教师的基本职业权利不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职业活动难免动辄得咎,蔡老师文章中反映的,也是这样一种困境。希望借助于此,更多高校能在教学管理中听到老师的心声,在提高教学规范性与尊重教师自主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天定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