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10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因发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被誉为“药神”。
02王振义放弃专利申请,将药物价格降低,使更多病人得以治愈。
03他的治疗方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04除此之外,王振义还倡导兴化籍专家回乡义诊,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
05王振义言传身教,带出一大批优秀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一部《我不是药神》,曾让许多国人泪目。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位“药神”:他历经艰辛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为让患者都吃得起这种药,主动放弃了专利申请。他就是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0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8月12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籍贯是江苏兴化的王振义榜上有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为苍生寻医探路,建立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
王振义祖籍泰州兴化,1924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是上海安平保险公司的经理,一家人住在一幢三层的小洋楼里,还配有一个花园。
出生于乱世的他,却幸运地拥有一个安逸的童年。
王振义和其他7个兄弟姐妹从小便在严厉的家教下长大,王振义更是早早地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并考入震旦大学。
入学时,王振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
1948年,王振义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广慈医院。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临床诊疗后,王振义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些病人平时虽没有出血状况,但在进行了小手术后却出血不止,王振义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是控制出血的关键,但因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国内无法对凝血因子进行检测。
于是,王振义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后,选择用石蜡代替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这个创造性的方法让他成功完成了对凝血因子的检测,也使他成为我国成功运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检测轻型血友病的第一人。随后,王振义又制定了血友病分型的国内诊断标准,解决了临床诊断和疗效的基本问题,给出了规范化的方案。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的建立,极大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王振义与患者交流
开创肿瘤诱导分化疗法,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名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其中最为凶险的疾病。看到白血病患者被病痛折磨的场景,王振义暗暗立誓,将攻克白血病当作终生的奋斗目标。
1979年起,王振义开始进行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摸索用维甲酸进行诱导分化的试验。
1986年的一天,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危在旦夕。
“只要能救她,怎样都行!”家属哀求。
女孩只吃了一周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真的出现了转机,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并最终实现治愈。
这就是全球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之后出现第二例、第三例……历经整整八年探索,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后,王振义终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该疗法在欧洲、日本、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古巴等国相继获得证实。
王振义首创用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92%。王振义也因此获得“凯特林医学奖”、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殊荣,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放弃专利,唯一的愿望是有更多病人得救
由于用药简单、方便,王振义的疗法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他也被国外医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但被赞誉声环绕的王振义却没有太大的波动,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到了更重要的事情上,即药的价格。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电影中慢粒白血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格列宁药物,但一瓶的价格高达37000元,就连印度仿制药也要二千多元一瓶。
全反式维甲酸研制成功后,王振义担忧的也是价格问题,药物研制成功了,如果价格太高又有多少家庭治得起病呢?
想到这些,他毅然决定放弃专利申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药物价格降低。30多年前“全反式维甲酸”正式被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后,十粒一盒的价格低至11元左右,即使到了现在,也才卖到200多元一盒,还被纳入了医保。
在央视“寻找最美医生”颁奖舞台上,记者问王振义,有没有算过,如果申请专利,可以拿多少钱?
王振义的回答掷地有声:“我发现这个药以后,唯一的愿望就是有更多的病人得救,没有去算过给我多少钱!”
为表彰其贡献,2012年6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与青蒿素的发明等并列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王振义言传身教,带出一大批优秀学生
为国培养人才,“一门四院士”传为佳话
数十年教书育人、行医济世生涯中,王振义传道授业、擎灯引航、言传身教,造就了一批国内顶级的医学研究学的俊才。他们当中,有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中科院院士,曾先后担任卫生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竺;有从纺织女工成长为工程院院士的陈赛娟;有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的中科院院士陈国强……“一门四院士”传为佳话。
陈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王老是我们的师长,更是在治学、行医、育人、修身方面的表率,他的科学精神、高超医术、师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王振义于2001年自创了一种“开卷考试”。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瑞金医院血液科的临床医生们来当考官,每周一将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难度最高的病例交给王振义,由他在接下来的三天上网“开卷”查阅中外文献,每周四交出关于病因、临床表现、国际最新治疗办法及效果等的“答卷”。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励年轻人,他说:“为人师表,我不能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我的学问在不断上进,他们也会受到激励,不断学习。”
故乡情深,倡导兴化籍专家回乡义诊
虽然在上海出生和成长,但王振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兴化人,内心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
2011年5月22日,87岁的王振义应兴化市政府的邀请,第一次回到兴化。他为600多名医护工作者就“怎样做一个好医生”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用亲身经历讲述自己“被患者肯定是最高荣誉”的故事。不但婉拒了讲课费,他又捐出1万元作为兴化中学的学生奖励金。
王振义回到家乡兴化开讲座
回到上海后,“建好家乡医院,惠及家乡人民”的心愿一直萦绕在王振义心中,他一次次地对各大医院的兴化籍同仁们说:“作为从家乡走出来的医务人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家乡人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水平的诊疗,这才是对家乡人民最好的回报。”在王振义的积极倡导、上海兴化信息联谊会的倾情组织下,在沪兴化籍医学精英连年回乡义诊,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
2013年11月9日,王振义来到启用近一年的兴化市人民医院新址,再次为400多名医务人员作“怎样做一个好医生”的讲座。在医院血液科,他与医生一起商讨对患者的诊疗方法;在病房,他用心给患者把脉、听诊、查体;在病区示教室,他就病例的诊断依据、治疗方案选择等进行剖析讲解。“把精神传给年轻人,把方法教给年轻人。”这是王振义回乡的真正目的。
王振义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说:“看到家乡发展得很快,我非常高兴。兴化出了不少名人,相信从兴化出去的人,至少有一个‘兴化基因’的存在,回到家乡都想做些有益的事情。”
通讯员 顾秀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毛晓华
查看原图 4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