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按军语的标准解释是指武装力量遂行作战任务的综合能力。
其不仅涉及到装备等硬件设备,更有人员组织、管理指挥等一系列软件因素所共同构成。
在一般而言,部队通常伤亡三分之一即意味着该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不再适合继续进行作战任务,必须撤下来休整和重组。
但这个说法也经常被简单的误会成10000人的部队损失3000既无法作战,甚至于就此延申到外军懦弱不堪,实在垃圾云云。
而这却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说,自18世纪以来人类的战争就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步骑炮等单一兵种配合,而出现了以诸兵种协同进行的合同战斗编组。
比如拿破仑时期法军的一个师,即由8-10个营步兵和若干骑兵炮兵共同构成。
而等到进入两次世界大战,则军队编制的进化则除了一线的战斗兵员外,更有后方的支援和勤务等单位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如是一个1940年型的德国步兵师,其全师总兵力为16862人,除下辖2-3个步兵团外,更含有炮兵团、师部、师辎重队、师侦察营、工兵营、通信营等等单位。在比例上,实际投入到一线的战斗兵员和后方的支援/勤务单位通常是在1:1到1:3之间。
即简单来说,想要执行一场进攻性任务,你光上步兵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炮兵提供火力支援,有通信单位负责战场通讯与指挥信号传递、有伙房提供食物、有卫勤单位负责伤员的救治与后送、有维修勤务单位负责受损装备的修理与后送、有工兵单位负责破障和舟桥作业、有参谋机关负责运筹帷幄。。。。。
可以说,没有上面任何一个要素的构成,那就无法执行一场现代意义上的进攻战斗。
但反过来这也意味着,一支部队的伤亡是需要具体看其成分的。
比如一个师30%的伤亡,如果是平摊在师的所有组成单元内,则约等于其前线一个作战排的32人中减员了5-7人,那通常这个排仍具有一定的战斗能力。
而如果战斗中的30%伤亡集中在一线的战斗兵员时。
则虽然该师仅损失2000-3000人,但却意味着一线作战排的损失很可能已经达90%以上了。
由此,当一线的主要步兵团队损失到这个程度,那自然也意味着该部队已经缺乏进一步执行进攻的能力了。
毕竟,你总不能老让炮兵和机关人员去做步兵的活不是?
故而所谓损失30%即无法战斗,其实更多是指上面这种情况。
进一步的,对于不同层级、不同单位性质来说,则其情况也需要进一步分析。
虽然说现代意义上部队作战早就已经脱离了由单一兵种发起进攻的情况。
但事实上战役基本单位(团及以上)和战术分队(营连及以下)也还是有所不同的。
拿步兵单位而言,在营连一级战术分队中,支援单位(虽然他们也在一线)和直接的步兵比例通常在1:3之间。
但大战中失去武器排的步兵连继续作战的例子,我们查看各国的战史可以发现比比皆是。
但反过来讲,如果是一个师失去了其炮兵团,则这个师基本上也就属于残废状态了。
所以与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现代战争中,其实炮兵的地位是要更高得多的(当然了,这并不是指其他兵种就不重要)。
而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师通常算上士官在内的话,则官兵比例通常在1:4或1:5之间。
即1万人的部队里约有2000-3000名各级军官士官。
而所谓30%的伤亡如果是集中在士官层和军官层,则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就一定会使得部队失去其战斗能力。
但却仍可以确定它会对部队的有效发挥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就这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之前俄罗斯进行局部动员并不感冒的原因所在。
因为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凝聚,其中下级的军官层是十分关键的。
如果说一个普通人通过几个月的集训,尚只能说勉强满足战斗所需要的巨大体能和单兵技战术外。
那一个合格的中下级军官就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那有朋友可能会说了,那就不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吗?
首先我们抛开这背后巨大的成本和时间不谈。
就说现代意义上一个营级单位的部署。
如何部署警戒和前卫?
营属火力连射程多远?
应该与营属步兵连保持多远距离?
营属坦克连的主战坦克最大射击仰角是多少度?
其摩托化小时为多少?
昼间和夜间最大时速是多少?
要知道的是,这还仅是条令上的基本要求。
放在战争中,你的每一个命令都可能带来伤亡(哪怕是正确的)。
在这种高强度的不眠不休的行动中,你能确定一如既往的打胜仗,甚至于说活下来??
而在最后,我们补充一点额外知识。
关于战争中双方战损的统计,客观讲都是存在不少水分的。
这不仅是由于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还有各种不同数据参考、不同作者习惯、不同政治影响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严格来说战争期间关于部队的人员损失通常有死亡、失踪、受伤、被俘、投敌等等。
其中死亡也分阵亡(牺牲)和意外死亡,在一般讲后者是不被列入人员的战斗损失的。
与此同时,友军误伤和阵亡也是区分开来的。
而受伤就更不用说了,按老美早期的START分类法就可以分为四大类,各级轻重伤员就更是种类繁多。
如果你不仔细查验卫勤单位的名册,则牙龈出血和断腿其实都可以归入“伤员”。
但无疑按巴顿的脾气,是肯定要把前者送上战场的。
故而比较好的统计,是按减员来作为部队的统计参考。
即无论该人员是因意外受伤还是在战斗中牺牲了,用减员作为统一标准则可以让指挥员非常迅速直观的了解部队的当下情况。
这一点对于战争中的指挥而言更是如此。
但反过来,以减员作为唯一数据,从战后的军事研究角度来说则相对会带来不少麻烦。
因为如果在战后没有更为明细的各项伤亡数据统计,那对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往往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差。
就好比美越战争中,一方面由于游击战的特性,同时另外一方面也更由于美军各级的纵容。
结果导致美军常常将对越南平民的残杀和对北越军队的击毙混为一谈。
这就使得当下级战报提交到美军高层时,给脑袋们的感觉是又消灭了北越生力军云云。
但实际上却误导了整个美军的越南战略,最终恶性循环使得美军彻底陷入泥沼、难以自拔。
而最后的最后,在上述数据的背后其实也隐藏了一支现代军队战斗力组成的方方面面。
即如果说一支部队的整体建制是完整的,则单纯的30%伤亡并不一定就代表该部队失去了战斗能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部队仅需拉下去稍加休整和补员,仍可以作为一支较完整的战斗部队进行投入。
但如果当30%的伤亡集中在上述某一个要素中时(比如一线的战斗连队),则对于该部队的打击就几乎是毁灭性的了。
为此早在很久以前,教员就曾教导我军官兵,宁可集中断其一指,也不要分散伤其十指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这里是帝林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