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广州”名家讲座:名士黄佐,传承岭南文化的一代大儒

广州北京路,旧名承宣街,亦称双门底,是广州这座具有2200年历史文化古城的中心。北京路有一条名叫圣贤里的小巷,明朝著名学者黄佐在这里出生和居住。黄佐是岭南思想、教育、文学领域的巨匠,倡导儒学,强调慎独清廉,著述颇丰,如《广东通志》《广州志》等,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
8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东省方志馆馆长林子雄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直播,为观众详尽阐述明代广东名儒黄佐的生平及其卓越成就。
图片
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东省方志馆馆长林子雄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直播。
出生书香世家,科举之路辉煌
“今天我为何选择讲解黄佐?黄佐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林子雄解释道,“因为我想让更多人知晓这位大家。”林子雄介绍,黄佐,字才伯,号泰泉,是广东香山人。他的一生,从正德五年(1510)考取解元,到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再到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佥事、南京国子监祭酒,其学术成就与政治生涯尽显卓越才华与坚定的儒家信仰。
林子雄讲解道,黄佐出生于一个学术底蕴深厚的家庭。他的祖辈黄瑜,号“双槐老人”,是明代著名学者,著有《双槐岁抄》。黄佐自幼受家学熏陶,15岁时便立下志向,写下《志学铭》,决心效仿孔子,确立人生座右铭。黄佐的慎独思想,体现在他的书斋“内省轩”以及对家传古物“明心宝鉴”的题字上,他以此自律,并要求子孙传承这一精神。这种慎独的精神,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林子雄详细讲述了黄佐的科举之路。1510年,20岁的黄佐便考取了解元,成为广东乡试的第一名,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1520年,黄佐进京参加会试,名列18,并在廷试中获得二甲11名。从政后,他曾任翰林院编修,提出“首为清、次为慎、三为勤”的做官箴言。这一箴言,则体现了他清廉正直的政治理念,他以此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官场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情系乡梓,嘉惠后人
嘉靖七年(1528),黄佐被任命为广西提学佥事,其间因母亲生病多次提出辞职回家照顾。嘉靖十九年(1540),他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嘉靖二十一年春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官从四品,遂带着母亲前往南京任职。他一边为官,一边照顾母亲,尽显孝道。
图片
嘉靖七年(1528),黄佐被任命为广西提学佥事,其间因母亲生病多次提出辞职回家照顾。
黄佐情系乡梓,对家乡感情深厚。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更在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广东乃至岭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于正德四年(1509)开始编写《广州人物传》,为199位粤籍先贤撰写传记。他还编纂了《广州志》70卷(1527)、《香山县志》(1546)和《广东通志》70卷(1557)。
图片
黄佐于正德四年(1509)开始编写《广州人物传》。
他的撰述以文为主,诗歌雄直恣肆,倜傥不群,后人尊之为“粤之昌黎”,朱彝尊称他为岭南诗派领袖。嘉靖年间的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行都是他的学生,被后人称为“南园后五先生”。他们继承了黄佐的文学精神,为岭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黄佐遗韵发扬岭南文化
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黄佐葬于白云山栖霞岭,赐谥号“文裕”。在承宣街建有大司成牌坊以作纪念,越秀书院后设有黄文裕公祠。黄佐故居又称泰泉旧里,有宝书楼,其后人黄培芳有岭海楼、粤岳草堂。明清至民国,香山黄氏一门在广州传承学术,成为“文化世家”“文献之家”。他们的努力,让黄佐的学术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
图片
大司成牌坊的照片(讲座结束后有热心人士提供)。
林子雄还提到了关于黄佐研究的现状,他表示,目前学界对黄佐的研究仍然不够,尽管已有一些学术成果,如陈广恩教授整理的《泰泉集》和董尚德老师编撰的《香山文脉丛书》中的黄佐传等,但对这位岭南文化巨匠的深入研究仍需加强。此外,他还提到了正在制作的广东通志数据库,这将为研究者提供更为便捷的研究工具,进一步推动对黄佐及其时代文化的研究。
图片
嘉靖《广东通志》影印出版及其数据库。
“黄佐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慎独’思想、忠孝观念、博约学习方法以及他对岭南文化的贡献,都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林子雄说。
为讲好广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系列活动,厚植城市人文情怀,让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实习生 查雨苗 通讯员 颜戴丽 郑爽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