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展乐赢了,中国队或许是兴奋剂最大受害者

AI划重点 · 全文约2041字,阅读需6分钟

1.中国游泳选手潘展乐在巴黎奥运会上打破了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成为该项目金牌得主。

2.中国队在水下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方面相对严格,自2024年1月1日以来,平均每人被检测21次,而美国选手人均检测次数仅为6次。

3.然而,部分国外网友对潘展乐的胜利表示怀疑,认为他可能使用了兴奋剂。

4.事实上,中国运动员在反兴奋剂方面表现出色,自1968年以来,仅有41枚银牌和54枚铜牌被重新授予。

5.总体来说,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才是关键,而非过度关注比赛结果。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潘展乐在100米自由泳项目上赢了,而且还破了世界纪录,是巴黎奥运会至今破的第一项世界纪录(截止8月1日)。
同时,中国游泳队在巴黎奥运会也终于拿下了第一金,而且这第一金的含金量十足。
图片
之前我看很多网友说游泳队被药检干扰了,担心状态,有些也是被自媒体误导成每天7次尿检,其实没那么夸张,但是也比其他国家运动员多。
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中国队泳将自2024年1月1日以来平均每人被检测21次,而同期46名美国游泳选手的人均兴奋剂检测次数只有6次,41人组成的澳大利亚队则人均只有4次。
但是潘展乐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频药检的影响时却说道:“没什么影响,因为他们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则内抽我们,所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得不说,他真的是强者心态,冠军气质。
即便有场外因素干扰,永远把自己做到最好,控制能控制的,尽量减少那些不能控制的干扰,不给自己找借口,靠实力拿下比赛,这样的人活该拿冠军。
当然,其他决赛选手破防了,落后1秒多不说,结束后据说被其他媒体读唇提到了“Doping”,也就是兴奋剂。
其实说到兴奋剂,中国队应该是反兴奋剂效果最好的,不信看这张海外传播的图。
图片
左边国旗,中间是反兴奋剂检查人次数,右边是服用违禁药物的比例,数据来自于2022年WADA。
其实,连海外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在世界泳联庆祝潘夺冠的推特下面,一条高赞评论:
“我们都知道莱德基和马尔尚在巴黎这个慢速泳池中打破了奥运纪录,此事的后续无人问津,但当潘打破了自己的世界纪录时,很多人都强烈要求对他进行兴奋剂检测。”
图片
还好,潘已经接受了很多次药检了,没问题,堂堂正正地赢他们,让他们自己打脸。
后续潘还婉拒在国旗上签字,真是头脑清楚的小伙子啊。
兴奋剂,中国或许才是最大受害者
其实,国外媒体也不都是玻璃心,我查到一篇2016年纽约时报的报道。
文章标题就是:奥运兴奋剂,中国才是最大受害者。
这篇调查报道中选取了基于2016年6月国际奥委会所公布的、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以来的兴奋剂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自1968年以来,运动员本该获得的至少25枚金牌在很久之后才被重新授予。
在整篇报道中还指出,至少有41枚银牌在很久之后才被授予了本该获得它们的运动员。至少有54位铜牌获得者最后无法作为一个奖牌获得者登上领奖台拿到属于他们的奖牌。
报道中还提到,自1968年以来,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奥运会奖牌获得者被发现使用兴奋剂最多,其中最有名被剥夺金牌的运动员是美国女子短跑名将马里昂·琼斯,她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三金两铜的好成绩,但七年之后,她承认赛前服用过类固醇类兴奋剂,5枚奖牌全部被剥夺,这也是被剥夺奖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另外,环法自行车传奇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铜牌也被剥夺。
图片
报道总结到,来自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和美国的奥运会奖牌获得者被发现使用兴奋剂最多,前者具体数字为12,美国为11,当然他们被“坑”的奖牌数同样多。
澎湃新闻还列举了中国队被坑的纪录:
1988年汉城奥运会:何英强 男子举重56公斤级 升为银牌
2. 1988年汉城奥运会:刘寿斌 男子举重56公斤级升为铜牌
3. 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金河 男子举重67.5公斤级 升为铜牌
4.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吴文雄 男子举重56公斤级 升为银牌
5.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张湘祥 男子举重56公斤级 升为铜牌
6. 2000年悉尼奥运会:刘璇 女子体操个人全能 升为铜牌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谭宗亮 男子50米手枪 升为银牌
8. 2012年伦敦奥运会:李艳凤 女子铁饼 升为银牌
9. 2012年伦敦奥运会:司天峰 男子50公里竞走 升为银牌
10. 2012年伦敦奥运会:巩立姣 女子铅球 升为铜牌
虽然这些运动员被后续升级了奖牌,但对他们造成的遗憾恐怕一辈子也无法弥补,他们无法在当时享受比赛的结果,有些也无法走上领奖台。
因此,这些运动员值得大家再多记住一些。
“科技与狠货”有哪些?
其实兴奋剂这样的科技和狠活也是与时俱进的。
奥运会的违禁药物列表由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制定和更新,WADA的禁用清单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对运动员健康的关注。
目前违禁药物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刺激剂(Stimulants):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用于提高警觉性和体能。
麻醉剂(Narcotics):如吗啡、海洛因等,通常用于止痛但可能影响比赛表现。
阻断剂(Beta-Blockers):常用于控制心率和降低焦虑,某些运动中禁止使用。
利尿剂和掩蔽剂(Diuretics and Masking Agents):可能用于稀释尿液中的违禁物质,或掩盖其使用。
蛋白同化激素(Anabolic Agents):如合成类固醇,用于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
肽激素、生长因子和相关物质(Peptide Hormones, Growth Factors, etc.):如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用于提高耐力和性能。
血液兴奋剂(Blood Doping):如非法输血,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
看得出,竞技运动的背后也有生物与医药科技的赛跑,有些新药物当时还不是禁药,几年后或许就是禁药了。
因此,怪不得现在很多人对奥运会也不太感冒了,一个是因为很多项目从不参与,也没不了解,观赏性也有限,另外就是对成绩背后是否还有着奥运的初心持怀疑态度了。
不过,中国已经过了那个需要靠奥运会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了,大家对比赛结果报个平常心即可,那些拿了银牌铜牌的选手一样值得尊敬。
总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才是关键。
- END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