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发!当心这种“病”染上身……

这几天

厦门又回到了“热热热”模式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今日厦门迎来第5个高温日

东渡本站最高气温达35℃

全市普遍都在35℃~37℃


反正

对于怕热的小伙伴来说

每天出门都格外需要勇气!



炎炎夏日又正值暑假

晨报君的那些爱游泳的朋友们

隔三差五就往泳池跑

宝爸宝妈也喜欢带着孩子

去泳池“下饺子”

既消耗了“神兽”的体力

又解放了自己


问题来了


你听过“泳池病”吗?

泳池病”并不是一种病

而是一类由游泳池引发的疾病的统称


有人在泳池游泳后

出现了各种不适

啊,这……

还能愉快地玩耍吗?

厦门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副主任林郁表示

最近天气炎热

游泳的人增加了很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了不少

因为游泳而引起疾病的患者

包括红眼病、中耳炎、皮肤病、阴道炎


图片

传染性皮肤病




患有皮肤病或皮肤有破损,都不宜去公共游泳场馆游泳。皮肤长时间泡在水中,作为皮肤屏障的角质层就容易出现松懈,外来病原就可能趁虚而入


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疮,溃烂后一经接触即可传染;真菌感染包括股癣、脚气、灰指甲等,也会通过拖鞋、毛巾等物品传染。


游泳时最好自备毛巾、拖鞋、浴巾等物品。换衣服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公用的凳子,换下来的衣服装进干净的袋子里,内衣最好裹在外衣里面装好。


游泳池的水含氯比较高,对头发和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建议每次游泳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游泳结束后立即洗澡。



眼部传染病




“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游泳中易感疾病之一。


主要症状为眼睛红肿、异物感、疼痛不适。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发病快,沾染病毒的水、手、毛巾等都可以成为传染“红眼病”的罪魁祸首。


患上眼部传染病的患者严禁去公共游泳池。健康人到公共泳池,应注意不和他人共用洗浴用品等,游泳时佩戴密封性好的泳镜,不要用手揉眼睛。游泳后,用清水冲洗一下眼睛,有条件的滴上几滴眼药水,如氯霉素眼药水等,缓解或消除游泳引起的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



妇科病和性传播疾病




女性的生理结构比较特殊,更容易受外界影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一些污染物/微生物就可能会进入阴道,增加感染妇科疾病的可能。此外,不洁的纸巾、洗浴用品、洁具等都可能传染妇科疾病。


女性在经期前后两三天尽量避免游泳,因为这个时期机体免疫力差,很容易引发感染。


性病经过泳池的水传播的可能性极小,更衣室、凳子、毛巾、栏杆等公共设施更容易成为各种性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游泳之后,泳具、泳衣要及时清洗晾干,不和日常衣服放在一起,以免污染。用手接触过公用设施后要用肥皂清洗,不要到别人刚刚躺过或坐过、尚未干燥的椅子上休息。




中耳炎




游泳后最常见的是因呛水逆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患者,其中又以孩子居多。孩子鼻咽管较平直,游泳池的水容易通过鼻咽部进入,并将细菌带入,从而诱发中耳炎。另外,如果泳池中的水灌进外耳道,也可能产生炎症。


游泳时最好使用游泳专用耳塞。如有水进入外耳道,可用棉棒放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出,或歪头将进水的耳朵向下,蹦跳几下,同时向外方向牵拉耳廓,让水流出并擦干。


游泳时如果发生呛水千万不要使劲擤鼻子,否则咽鼓管扩张,脏东西会随着咽鼓管进入耳内,引起炎症。游泳后如出现耳痛、耳朵堵塞,听力下降甚至出现晕眩,应警惕耳炎,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影响听力。

在游泳场所
除了卫生监督员开展专业的监督检查外
其实每一名泳客
都可以成为泳池卫生的“监督者”
通过以下“四步法”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维护自身健康权益
图片

1

游泳前先做好“功课”

查验游泳场所基本状况

广大泳客应及时了解游泳场所卫生状况,实时泳客人数、卫生量化分级评定等级、水质抽检历史记录、水质实时自检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泳场所。



2

通过“一察二观三闻四感”

辨别游泳场所水质好坏


是指看池水颜色。如果泳池余氯含量正常,水质优良,那么池水呈现明亮的浅蓝色。


主要是看池水是清还是浊。肉眼看池水应该是清澈透明见底的。


就是贴近水面闻水的气味,如果能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是合格的,药味过浓甚至呛人,则可能有效氯浓度超标。


水质优良则感觉软,如果感觉硬、涩,甚至身上有瘙痒的感觉,水质可能较差。



3

通过“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

进一步了解游泳场所总体卫生状况

每个游泳场所的大厅都张贴有“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市民可在公示栏内看到游泳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每月1次的水质检测报告以及卫生信誉等级标志等信息,根据张贴笑脸、平脸或哭脸标示,可判断该场所该游泳场所总体的卫生状况。



4

通过“水质自检公示信息”

了解当前游泳池水水质情况

公共游泳场所有专人负责水质自检工作,水质自检结果在入口醒目位置公示并注明测定时间。市民可以通过“水质自检公示信息”,了解当前游泳池水水质情况。 


※ 编辑:周详   ※ 校对:李嘉强

※ 审核:卢士阳  满丽

※ 来源:海西晨报综合厦门名医、合肥生活频道、京铁疾控等


游泳时,做好防护很重要!

和点

提醒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