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社会上流传着不少世界未解之谜和世界末日的传说,其中就有玛雅人的2012末世预言。在当时的我看来,美洲的玛雅、印加等古文明总是笼罩着一股神秘的色彩,它是如此独特、悠远,虽然在地球的另一面,却又莫名和中华文明有着一些共通之处,还有宏伟的古建筑、独特的科技树,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着迷。
还是在我小时候,2001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展。恰逢APEC大会,时任墨西哥总统和上海市长亲自为这次特展揭幕。那时国内的文博热方兴未艾,我也去看了这次特展,只记得展厅里人头攒动,也许就和时下上博的埃及大展差不多。从此往后,我就一直对美洲古文明充满兴趣。只是由于实在太过久远,我对这次展览的记忆已经所剩不多了。
直到2023年,我看到了湖南博物院将要举办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的消息。国内关于墨西哥古文明的特展实在不多,去一次墨西哥很难,来一趟长沙还算容易。于是之前一向很宅的我第一次为了看展来到另一座城市,也是第一次一个人离开长三角。
这次特展汇集了墨西哥9家文博机构的154件文物。以美洲豹,这种美洲古人崇拜的大猫为线索,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回溯了从奥梅克到阿兹特克的墨西哥古文明。按照雨水(地理环境)、玉米(生产方式)、美洲豹(精神信仰)3个主题展开。除了湖南省博外还有几站巡展,目前应该是在成都博物馆展出。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海报上的“王子”豹人石雕,由距今约3000年的奥梅克人制作。石雕中的人物头戴头盔,和著名的奥梅克巨石人头有些相似。身体则模仿猫科动物二代坐姿,将美洲豹与统治者形象融合,体现了人们对美洲豹的崇敬。
美洲有两大文明的摇篮,一个是墨西哥和中美洲,另一个是安第斯高原。奥梅克文明(Olmecs)兴起于墨西哥湾沿岸,被认为是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母文明,以维拉克鲁斯的圣洛伦佐、拉文塔遗址为中心。中美洲文明典型的球赛、放血仪式,乃至最早的文字、历法等元素,都可以追溯到奥梅克文明。奥梅克文明兴起于距今约3400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约2400年。
之后进入第一个单元——雨水,一尊打扮时髦的陶像尤其引人瞩目。陶像中戴着“眼镜”的人物好似飞行员,其实是雨神特拉洛克(Tláloc)的形象。特拉洛克是纳瓦语(阿兹特克人的语言)对雨神的称呼,但是对它的崇拜,至少可以追溯到相当于汉代时期的特奥蒂瓦坎文明。
雨神是中美洲最重要的神灵之一,掌管雨水云雷,被认为是生命和营养的给予者。他最具代表性的装扮就是圆圆的“眼镜”,由云彩的形状演化而来。这件陶像制作于公元600-900年之间,可能表现了祭司正在向雨神转化的过程。
之后就是各种带有特拉洛克形象的文物。这两件陶瓶出土于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大神庙遗址(位于今天墨西哥城的市中心),都是阿兹特克时期的作品。
和陶瓶一同出土的玉串珠,象征雨水,也是祭祀特拉洛克的祭品。
大神庙出土的雨神形象石雕,造型简洁概括。
几件陶香炉架,出土于塔巴斯科州塔科塔尔帕的洞穴,公元600-900年。这一带当时应该属于玛雅文明的势力范围。在中美洲文明中,洞穴常被视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神圣空间,既是水的源头,也是地下世界的入口。这类雕像往往放在洞穴里,用来祈祷丰饶和降水。
祭祀用的豹形陶罐,公元前500-公元200年,出土于瓦哈卡州的中央山谷。瓦哈卡州是墨西哥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地区,这件陶罐的造型既体现了墨西哥古人对美洲豹的崇拜,也展现了美洲豹和水的联系。
豹头陶杯,来自特奥蒂瓦坎遗址,应该是承接圣水的容器。
特奥蒂瓦坎的彩绘装饰陶罐,不知怎么感觉有点像良渚的神人兽面纹。
几件壁画,来自特奥蒂瓦坎古城,是神庙的装饰壁画。墨西哥古代的壁画,之前见得比较少,还是第一次看到彩色高清的实物。特奥蒂瓦坎的壁画通常以红色颜料绘制,题材多为神像、人像、或神人结合的形象以及动物形象等。比如最上面的一幅壁画,显然是雨神的形象。还有几幅描绘了美洲豹的造型,体现了中美洲普遍的对美洲豹和水的崇拜。
有点可爱的豹爪杯,公元200-900年。墨西哥古人将豹爪视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这是种祭祀用具,杯子上往往刻有和时间、神灵有关的符号,应该也是承接圣水的容器。
祭祀用的马镫形陶壶,分别出土于中央高原和哈利斯科州。马镫形陶壶常见于安第斯地区,我是第一次看到墨西哥出土的类似陶壶。这种形制可能是从安第斯地区传入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两地可能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文化交流。
随后进入第二单元——玉米。展板上看到一段话,内容和我知乎上一篇文章里的一模一样,真是意外的体验……可能是国内关于美洲文明的资料实在不多吧。
之后是奥梅克文明非常典型的豹人石雕。豹人头顶上有个V形沟壑,寓意着水流入玉米田的犁沟。豹人方形的脸,代表着玉米田,眼睛上的十字纹象征着玉米地,所有元素都体现了墨西哥古人观念中,土地、水和美洲豹之间的联系。
另一件大型豹人石雕。
奥梅克文明的人形玉斧和玉权杖,都装饰有代表玉米田的图案,权杖上的人脸,是和上面两件石雕如出一辙的豹人形象。
豹人形象翡翠胸饰。崇尚玉器并不是华夏文明独有的特征,以奥梅克、玛雅等为代表的中美洲古文明,也很喜欢制作玉器。
舞蹈豹人玉雕,舞蹈豹人也是奥梅克文明常见的形象,在墨西哥古代,舞蹈具有神圣的宗教意义。这件豹人可能就描绘了宗教仪式中跳舞,祈求雨水和玉米丰收的场景。
头顶玉米的美洲豹石雕,来自恰帕斯地区,是玛雅文明早期的作品,在这里,美洲豹成了玉米的守护神。玉米是中美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中美洲神话中,有许多和玉米有关的故事。
丧葬用陶瓮,来自瓦哈卡州,公元200-900年。
豹形陶塑,来自墨西哥西北低地,公元650-900年。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像土拨鼠呢?
同一时期来自东南部坎佩切地区的豹形陶塑,表情看起来有点像金馆长。
石磨盘和磨棒,其中一些装饰有美洲豹形象。这是中美洲古人加工玉米的主要工具。
叼着玉米的陶狗,来自科利马州,公元400-650年。
传说在大洪水来临前,大地母亲嘱咐一个种玉米的农夫,要他带上玉米粒、豆子、南瓜茎、火种和黑狗避难。洪水退去,农夫白天劳作,回来后发现玉米饼已经做好。原来,农夫外出时,黑狗就脱去皮毛变身为女人,为他做好玉米饼。农夫心生一计,把黑狗的皮毛烧去,从此黑狗就成为女人,两人结为夫妇,重新繁衍出人类。
带轮子的美洲豹形陶口哨,来自韦拉克鲁斯州,公元200-900年。谁说美洲没有轮子,只是确实应用范围没有旧大陆大。
最后是美洲豹的单元。首先还是座奥梅克时期的大型美洲豹石雕。
装饰有美洲豹形象的建筑构件,来自墨西哥谷地,10-16世纪。
美洲豹浮雕建筑构件,来自尤卡坦半岛,900-1250年。这件浮雕来自著名的古城——奇琴伊察,这是晚期玛雅文明重要的城邦。奇琴伊察曾受到托尔特克文化的强烈影响,这件石雕就制作于这一时期。
婴儿脸豹人陶塑,这也是奥梅克文明非常有代表性的形象。大头,婴儿脸,杏仁眼,向下的嘴角和变形的头颅,这被认为是美洲豹拟人化的表现。
豹人脸玉面具,典型的奥梅克风格。在中美洲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和奥梅克文明有关的面具,可能代表着统治者、神灵或重要人物的形象。
奥梅克文明的豹人石雕和玉雕。人物的头部狭长变形,应该是通过长期的人为控制所致,之后的玛雅文明也有类似的颅骨变形术。
特奥蒂瓦坎的美洲豹人陶塑。将人类和美洲豹的特征融合,体现了古人对美洲豹的崇拜,以及对它力量的追求。
兽形豹人陶像,来自韦拉克鲁斯州,公元600-900年。这种豹人形象比较罕见,夸张的表情和姿态,颇有成为表情包的潜质。
玛雅彩绘陶碗,来自恰帕斯地区。碗上的彩绘描绘了身披美洲豹皮的武士蓄势待发准备出战的形象。一直到阿兹特克时期,装扮成美洲豹和雄鹰的武士都是墨西哥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
祭祀用的陶香炉架,来自玛雅古城帕伦克。香炉架上部有美洲豹形象,下部则为地下世界的太阳神。在玛雅人的祭祀活动中,人们往往会在香炉顶部放置燃烧的树脂碗,祭祀者献上香火,用来和祖先、神灵沟通。
陶制美洲豹面具残件,出土于瓦哈卡的阿尔班山遗址,公元200-900年。这件面具是萨波特克人的作品,在祭祀仪式中,祭司头戴美洲豹面具,希望借此得到美洲豹的超自然力量。在今天的墨西哥,原住民依然会在舞蹈、求雨仪式中佩戴美洲豹面具。
背着美洲豹的妇女陶塑,来自韦拉克鲁斯州,公元600-900年。一个看着有点像任素汐的妇女,衣着朴素,身背美洲豹,这只美洲豹应该就是她的守护神。
豹形石祭坛,出土于特诺奇蒂特兰大神庙遗址,造型写实,由玄武岩雕刻而成。这件祭坛据说是阿兹特克人在人祭仪式中,用来放置人类心脏的容器。
展览的最后,是一些带有美洲豹元素的现代物品。上面这件连体服装布满类似美洲豹花纹的黑色斑点,是墨西哥人在祭祀、舞蹈活动中所穿的衣物。
当代墨西哥的美洲豹面具,以及生活中的美洲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