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很难不是原罪

图片
文 /美亚
因为我亲爱的黄老师做嘉宾,所以去看了几期《我家那闺女》,说实话,这种节目就是以放大代际冲突为噱头的,都是套路。
本来不想说什么,但是昨天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热帖,关于柳岩。
柳岩说她带父母去迪拜玩,父亲一个人落在后面,郁郁寡欢。他说自己没挣到过什么大钱,给家人好的待遇,带家人出去旅游,而现在都是在享女儿的福,他不配。

图片

柳岩很难过,她安慰父亲,父母就是有资格享受子女为你做的一切。物质也好、爱也好,一定要接受,这是子女最开心的事。
这是柳岩和父亲人生唯一的一次交心,也是最后一次,五个月之后,父亲去世了。
这段动人而伤感,里面交织着中式家庭的复杂情感:中式父母任劳任怨,来自于一种儒家「养家糊口」的本能责任,好父母的度量衡是能够给予子女的生活水平。中国父母的爱,被模糊掉、实用化了。
而这种任劳任怨,也需要绝对权威的建立作为动力,所以中国父母,既看不上爱的表达,那是虚的;也绝不会表达,那是权力关系的降级。
所以柳岩父亲最后的交心,暴露自己的「无能」,歉疚自己没能给她更好的生活,大约是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极致了吧。
结果这个热帖的重点是,觉得柳岩爸爸自私,觉得生命所剩无几,就要把亏欠和歉疚说出来,让自己好受些。他不考虑柳岩的感受吗?这会给女儿带来无尽伤痛的悔过,会成为她的梦魇啊。

图片

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我时常觉得在这个时代做父母很难,关起门来的育儿本身就是修行,但这是个体在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没什么好怨恨。更难的是,父母要面临全社会的审判。
一边是高铁飞机熊孩子没教养父母不管,一边是管了,马上有「过来人」教育你:你怎么能这么对待孩子?做父母要考证;一边是卷到起飞的教育,辣评没有资源和钱你生什么孩子?一边是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不要剥夺孩子的童年。
现在居然发展到,为人父母,人之将死,话都不能说了?
不说又会讲,父母至死都没有跟我交过心,为他们所做的事跟我道过歉;说了又要讲你把压力都卸给我了,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在我们那个爱情信仰还健在的年代,流行过一句话,叫不爱了呼吸都是错,现在痛斥原生家庭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时尚,父母呼不呼吸,都成了错。
我相信有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有禽兽不如的父母,但我也信任正态分布,极好与极坏的原生家庭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在有瑕疵的普通家庭中,磕磕绊绊地成长。
灵活机动地把瑕疵放大、夸张,以归咎于原生家庭,就可以把人生所有的不顺遂,都倒进这个不能反驳的麻袋。
反正网上身份是自己给的,网上伤痛也是可以描述得很凄美的很科学的。
情感不顺,可以抱怨父母曾给予不了陪伴和理解,让你安全感缺失,形成了回避型人格,羡慕不扫兴的父母;职场不通又可以责怪父母,不够努力不能让你做富二代,羡慕江浙沪独生女有房有车,父母却生你出来吃苦。
作为一个成年人,却无法在社会这个自己的新副本中,刷新一点点自我认知、掌握一点点自我学习迭代的能力,只学会了捡软柿子捏,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真的只配吃苦了。
据我的观察,有两种人不会轻易地跟风指责父母。
一种人业已成功。在郎朗自传里,他的原生家庭堪称窒息的模版。因为没有给合适的授课费用,郎朗被老师劝退。父亲绝不同意回沈阳,给郎朗两个选择,要不然吃药,要不然跳楼,大家一起去死。
郎朗现在会公开质问他的父母吗?不会。
首先这是幸存者偏差,成功者的成功会让TA本人以及父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要不是父母逼迫他吃得苦上苦,哪成人上人?父母哪里是原罪,父母是功臣啊。

图片

其次,成功者有了更高的视野,更广阔的天地,更需要专注的事业,TA不会再囿于童年的阴霾中,TA根本没这个时间。
最后是,成功者的成功,使TA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权力的对调,TA成了关系的掌控者。
很残酷吧,但这就是现实,在任何关系中,实力决定权力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尤其在我们实用的儒家文化之下。
上位者怎么会把下位者的错往心里去呢?
就像柳岩的父亲,他的愧疚,产生在柳岩能决定他生活品质的情境中。而柳岩在彼时彼刻,付出以及分享的,只是她的日常生活,她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看待她的父亲,她只会感到心疼。

图片

还有一种人,是做了父母,很多事会释然。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觉得可以改一改,叫养儿方知父母因。
当你做了父母,站在同一个身份立场,换了个角度,你会发现曾经的很多心结,是蝴蝶结,轻轻一拉就开了。
比如在我的童年里,我父亲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他经常无缘无故就黑脸,我需要小心翼翼试探,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我长大之后学了点心理学流行词汇,就认定我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我爸。
我做了母亲之后发现,大人太辛苦了,大人要赚钱养家,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一大堆破事连轴转,连睡个好觉都是奢侈的。
回到家,终于可以揭开一个社会人的面具了,你还指望我每分每秒笑脸相迎?
当然我们这代父母是有改进的,我会跟我孩子表达:妈咪现在很累,我不高兴,但是不是因为你,你等一下再来跟我说话。
但我的父母没有这样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去完成这种情绪分界的表达。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当你面对自己孩子的各种状况时,才知道曾经的一些严厉、严格、严肃,彼时的父母自己也很痛苦纠结。光是把一个孩子健康平安地养大,就很不容易了。
我不再憎恨,我只要知道因,很多事就不治自愈,迎刃而解了。
至于因为这种立场误读造成的性格塑造,可以在社会再造中,完成自我的重建。实在重建不了也没有关系,谁的人生纤尘不染白玉无瑕呢?一种性格有一种性格的命运两面,可以拿来对镜自怜,也可以用来合理使用。
我说这两个观察,而是想要表达两件事,一个是解决路径,抱怨没有用,特别是抱怨一件木已成舟的事。我们失恋时,都明白「向前看」的必要性,但到了无法切断的血亲这里,就糊成一团乱麻。
其实也可以往前看的,你要让自己忙碌起来,努力变得比他们成功,成为关系的掌控者,你就可以以一种怜悯的姿态原谅他们,或者能养成原不原谅都无所谓的强大。
讲真,这大概也是中国式父母的期盼,至少在这一点上,你们会达成一种共赢。
第二,可以用一种立场转换的视角来看待父母,不是让你去生孩子,而是尽量去理解,你和父母都是凡体肉身,需要互相体谅。当你不是一个100%完美的孩子,又凭什么要求100%完美的父母呢?
我看很多人羡慕《我家那闺女》里的卢昱晓,有一对模版父母,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卢昱晓是一个杀了青立刻回家、被吵醒没有起床气、丢了钥匙不焦躁,带表弟一天不嫌烦、还给父母,甚至亲戚做了一桌菜依然温声细语的恋家女儿,你做得到吗?

图片

你可能会说,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才培养出了这样的女儿啊。其实,究竟是足够好的父母,才养出了足够好的子女,还是足够好的子女,才有了足够好的父母,这其实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很难争辩出结果
毕竟,基因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吵了那么多年,孩子依然可以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父母身上,基因决定论又如何?基因也是你们给的啊,我也没同意你们生我出来!
真是绝杀句啊。这样看来,父母很难不是原罪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