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期待更多反映成都魅力的好电影

8月2日,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百花开幕论坛在成都举行,开幕论坛以“时代光影、人民情怀”为主题,尹鸿、黄建新、阿来、乌尔善、郭帆等嘉宾回顾十年电影进步道路上的共同记忆。论坛现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激动地说道,“非常荣幸来到幸福之城——成都!”

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谈内容:

新主流电影、现实题材成创作潮流

尹鸿以“迎风而立,向阳而生”为题,回顾总结了中国电影过去十年的发展,他表示,从数据上看,过去十年中国电影稳步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电影产量自2016年后,与北美每年的电影发行数量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发行的电影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本土生产的。从产量上看,我国的电影已稳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尹鸿直言,“过去十年,中国电影的生产量、市场份额、银幕数量及银幕现代化、数字化程度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创作上,新主流电影已成为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如《长津湖》《战狼》《流浪地球》等系列,都从家国着墨。此外,现实题材作品也成为创作的主流,整体表现出向善、向前、向美的格调。整体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得到巨大提升。”

从《哪吒》到《长安三万里》这样的动画片,再到《满江红》《封神》等真人故事片,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一个重要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尹鸿还强调,中国电影在类型、形态、题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军事战争题材的《八佰》,到混合类型的《唐人街探案》,再到悬疑与现实社会议题相结合的《消失的她》,以及《无名》中强烈的作者风格与谍战题材融合,都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创新与多元。

谈未来

“期待更多反映成都魅力的好电影”

谈及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展望,尹鸿表示,“我们应继续借助现实和传统的中国文化讲故事;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整合性和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和文化影响力;构建全球化、整合化的工业产业体系,为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2日举行的百花映前导赏活动中,尹鸿表示,百花奖等电影活动的举办对普及电影文化、增进观众与电影人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次的百花奖在成都举办,希望能够促进成都出好电影,还要出一些能够反映成都魅力的好电影,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喜欢上这座特别美好的城市。”

在尹鸿的观察中,近几年成都的电影风格类型多样,涌现出众多体现成都风貌、城市开放和包容文化的优秀作品,“我们也在期待成都能创作一部反映成都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影片,比如让杜甫、苏轼的诗走上银幕,能够让全国观众都一起来背诵那些描写成都的美丽诗词。”

对接下来成都影视产业的发展,尹鸿充满信心,他直言,“成都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市场活跃度、聚集优秀电影人以及加强电影文化普及,有望进一步提升其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国内外展现成都的城市魅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王茹懿 摄影 李冬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张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