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瞭望者 | 支修益:以科技之“智”促医疗之“治” AI将成肺癌全周期智能诊疗“超级助手”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重要性。为了展现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应用和市场动态,向公众提供权威、前沿的健康科技信息,推动健康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科创中国”平台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共同推出《医学瞭望者》栏目。


近年来激增的“肺小结节”是否意味着就是罹患了肺癌?精准医疗是如何体现在肺癌诊疗中的?当AI与肺结节诊断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带着这些问题,“科创中国”平台于《医学瞭望者》首期节目对话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



95%以上肺结节为良性不需临床治疗



胸部CT作为肺部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目前在临床使用上成倍数地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肺结节的检出率呈现“井喷”。一部分人群在看到检查报告的肺结节字样时,急于找胸外科大夫,希望早日手术切除肺结节;也有人认为肺结节越来越常见,对此毫不在意。检出肺结节是否意味着肺癌的前兆?

图片

“肺小结节、肺结节、磨玻璃病变是我们医学的专有名词,是对影像的一个描述性的名词,并不等于一个疾病。”支修益指出,无论是国外的临床研究还是国内肺结节的数据统计,首次做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结节95%以上都是良性的、陈旧的肺部改变,绝大多数都不需要进行临床干预,比如既往有过肺结核病史、慢性肺炎留下的痕迹,就像中老年朋友的皱纹、白发,在胸部CT上都显示为肺结节。临床医生会根据每个肺结节的直径大小、边缘密度、有无周围血管征等随诊情况,来决定定期复查的间隔时间,并通过多维度的评估,研判其是否需要临床干预。
研究表明,针对癌症高风险人群开展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负担。在肺部小结节、肺癌的诊疗上,医学界倡导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否完全适用?

图片

支修益强调,肺癌的“三早”十分重要,但前提是每一个诊疗环节都是确定无误的。如果不是肺癌,只是检出肺部结节,过分强调“三早”就可能带来肺结节人群的过度恐慌,以及临床上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例如,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工具,部分医生对于高危的结节并未有十分的把握,因为担心其恶性的可能性选择对其“一切了之”,这一比例在临床中仍然较高。
也正因如此,临床中需要引入更多精准诊断的工具,帮助医生将无需接受治疗的结节识别出来,对需要进行干预的肺部结节进行规范的治疗,方能实现肺癌的精准诊疗。
据支修益介绍,目前,每年都会有新的抗肺癌新药品上市和层出不穷的诊疗新技术来优化医疗服务。比如肺部小结节是否属于早期肺癌的甄别、外科微创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新一代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研发、放疗的精准定位,乃至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特别是微创手术和胸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切口越来越小,手术创伤越来越小,患者术后恢复越来越快,住院时间越来越短,肺癌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也越来越好。



多学科多维度评估体系建立

AI助力肺结节精准诊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渗透到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也在肺结节识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大量复杂的医学影像数据,准确识别病变特征,还可辅助医生精准诊疗,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作为一种泛在性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千行百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大数据与医疗的结合,已经在肺部结节的诊断等方面产生了一定成效。”支修益举例称,就如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肺部CT病例进行检测识别,在检出疑似结节、标定结节位置大小和形态后,可全自动输出相关影像辅助诊断信息,进而提升阅片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图片

支修益进一步介绍,对于肺结节诊断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CT检查来说,我们引进人工智能(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分析;第二阶段升华了一个层次,西门子等生产放射治疗设备的企业将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植入到机器设备中,使其本身就已具备了分析处理的能力;第三阶段,我们的医生运用人工智能积攒的海量数据库,来修订我们此前对肺小结节的认识、分类、专家共识,以及临床诊疗指南。
支教授拥有丰富的学术组织经验,曾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抗癌协会等多个权威机构担任学科带头人。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支教授深入洞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肺结节诊治、肺癌筛查中的融合发展趋势。他指出,现如今的肺癌筛查常规是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跟以前胸片筛查的诊疗、预后包括治疗效果不可同日而语。既有放射科、胸外科、检验科、呼吸科、肿瘤科、放疗科医生的通力协作,又有AI预问诊、AI辅助医学影像诊断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还有分子病理/检验科的BioMarker检测、抗原检测、基因检测加持,多学科多维度肺结节评估体系的建立,明显提高或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以后还会出现质子刀、中子刀、SBRT等精准放疗设备,等到那时,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优势也将最大程度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