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年轻人,冲向了老破大

不买只是气话,“真香”还要看老破大。

万万没有想到,这届年轻人反抗市场,彻底躺平的方式,是冲向了老破大。

400万左右,拿下浣花溪洋房,170万就能买桐梓林120平大套二。

再也不会被虚假宣传伤害,也再也不会去拉横幅喊口号。

所见即所得,这个年代,真诚的丑,总好过虚假的美

图片

图片

年轻人的逻辑也很简单:

既然从豪宅到刚需都在跌,既然买新房买二手都是亏;

那跟消费品有啥区别?

更何况新房一言难尽,哪天四五百万花出去,交付全是粗制滥造货不对板。

图片

200万在主城买不到品质地段均好的,300万主城买不到大套四。

同时:

“千万别买老破大”

“老破大根本卖不动”

“老破大一旦入手就贬值”

这样的说辞在大家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后也慢慢没有了市场。

在全中国都知道房地产潮水褪去的当下:

图片

告诉年轻人买房要考虑流通性,要关注资产保值性。

就像告诉癌症晚期病人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可笑。

当然,老破大的问题,年轻人未必不知道。

比如管线老化破旧,从防水到墙面都要重新装修。

动手能力欠缺,还缺时间和耐心的人过不了这一关。

图片

比如周边破旧,和很多都市丽人的小资生活格格不入。

对外立面更不必抱有太多的期望,毕竟它的年纪可能比住在里面的人还大。

不过外立面丑,跟我自己住有啥关系?

“躺平”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单身独居,外立面和园林似乎都与己无关。

面子是给别人看的,关上了门,生活才是自己的。

图片

比如电梯老化,或者。。。步梯房。

不过这些年国家大力推广老小区加电梯,至少有点盼头。

图片

当然,年轻人的通透不会止步于此。

对于老小区他们也不是什么都吃得下。

年轻人是“穷”,但不代表不会精打细算。

大部分的年轻人有一套自己的“三不碰”筛选标准。

精装房是不会碰的,毕竟自己还要拆了重新来,没理由为装修买两次单。

砍不动是不会碰的,主打一个性价比,毕竟现在卖房的比买房的多。

配套差是不会碰的,市中心优质商圈,房子可以破但生活不能破。

如果运气好,预算够,200多平带花园也未必淘不到。

图片

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装修。

水深不深自己淌一遍才知道。

亲自参与一场装修,会教育每一个嘴硬的年轻人

最近我本人参与了一个铺面小装修改动。

四墙面粉刷+电线重排+吊顶更换+照明更换。

自己diy组装办公桌一套+组装柜子一套+一些零散办公用品。

硬装部分熟人亏本做,软装自己折腾。

一万块人民币搞定,三个人几乎脱掉一层皮。

图片

某红薯上,从来不缺真正的勇士。

毕竟房子可以破,但生活不能破。

自己亲自下场打螺丝,有可能是迎头痛击

收获的情绪价值堪比人生捡塑料瓶赚的第一桶金。

图片

网上的案例报价过于油爆。

每一个都像装修公司在引你上套。

想要从墙缝里扣预算的年轻人。

房子可以将就,装修一点也不会将就。

图片

放弃新房,放弃次新,一心躺平的年轻人,

也让很多产品主义者破了大防。

在把房子当投资品的惯性下,老破大一文不值,

户型差+车位少+难脱手的分析不无道理。

但是问题来了,买次新房或者新房就不出问题了?

图片

so,who care?

住得舒服、实得面积大、配套齐全、地段优越就足够了。

当然,爱整活儿的年轻人也喜欢阴阳怪气这些说教式建议。。。

图片

至于什么流动性,投资,出手,统统见鬼去吧~

躺平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想住进崭新的、高档的、增值的大house?

但这毕竟是一“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的梦幻时代。

拿钱冲进股市,守卫3000点~

拿钱冲进新盘,暴雷惊装不降价~

拿钱存进银行,存款利率跌破3以下~

拿钱去创业,亏本玩票怕不怕~

大环境不好,不如自己吃点亏,直接上车“不动产”

图片

不过在最有消费欲望的年纪,选择了最养老的买房方式。

提前20年加入“准退休大军”的年轻人也并不是叛逆。

买老破大的年轻人其实是最听劝的一群人:

“地段优先,产品其次”

“买房买的是资源和配套”

“产品也许会过时,但地段永远不过时”

地产圈祖师爷级别的教诲余音绕梁。

图片

还在研究产品、投资、保值、流动性的人,

也许已来到看产品、看负债、看市场、看人口、看政策、看成交的第N层

但躺平的年轻人这波住在大平层,躺在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