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2024年度演讲全文:人生不能后退,只能拼命往前冲!

图片

今年,雷军的演讲主题是“勇气”,讲述了小米造车时的勇气决策。


他说,三年多前,小米正处多事之秋、内外交困。小米造车,勇气从何而来,如何冲出重围?


当时,雷军整整想了一周,偶然间,他看到《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的一句话,让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


以下为雷军的最新演讲内容:


这是我办的第五次年度演讲,欢迎大家。


3月28日,小米SU7正式发布,热度远超想象。一夜之间就成了现象级的爆品。过去的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感觉每天都像在梦里一样。


回顾过去1000多个日日夜夜,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小米造车其实源于一个意外,那是在2021年1月15日早上7点多,在上班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我马上就懵了。我们很快就召开了紧急董事会,商量如何应对?


在董事会上,有一个董事问: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


对呀,假如我们手机不能做了,我们三四万人怎么办呢?有一个董事就建议我: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当天下午,我们第一次认真讨论了造车,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但我觉得造车风险太大,我们还是认真做个调研吧!


我们组成了一个6人的调研组,在70多天的时间里面,马不停蹄地去了10多个城市,调研了85场,面访200多人,中间还开了四次高管会。


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两位好朋友一致力劝我造车,他们是李斌和何小鹏。说实话,我在想他们俩劝我造车,对他们俩有啥好处?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友商吗?我一直在想,也许他们就是单纯为我好,为小米好。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在给董事会的汇报之中,我是这么讲的:智能电动汽车大势所趋,而且汽车行业正在和消费电子行业相结合、相融合,我觉得小米必须干!


同时我也表达了我的担心:汽车行业会不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全球可能只能活下去5-8家?如果我们不能干到全球前五,有可能我们就活不下去。


如果要造车,首先要有长期打算,其次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这就意味着要准备烧很多的钱,我们当时认为最少需要100亿美元。


董事们经过激烈地讨论之后,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支持造车。但是由于投入实在过大,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


说实话,我完全没有想到董事会有这样的要求。在之后的几天的时间里面,我每天都在焦虑之中度过。


当时的小米正处在多事之秋:上市两年半,公司正处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型之中,特别的痛苦;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刚刚开始,千头万绪;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离职了,他就是周受资。这给了我当头一棒,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我还是为他送上了非常美好的祝福。


在这样的多事之秋,所有事情交杂在一起,让我内心乱成了一团麻,我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造车?自己要不要带队造车?


其实是挺不容易的。


在每一个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大干一场,第二天早晨醒来,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又迷茫了。


我反复地问自己:创业这么苦,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而且风险这么大,万一输了,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的收场吗?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精力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


图片


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思来想去,想了整整一个星期,特别的煎熬。


3月30日我正式回复了董事会:如果这件事情小米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


这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70多天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我的心中只有7个字:虽千万人,吾往矣。


纵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和阻拦,我也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图片

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


当天晚上,我们举办了发布会,正式公告:小米下场造车,雷军带队,10年内全资投入100亿美元。“小米造车”“100亿美元”这几个消息震撼了全行业。


其实那天我状态特别不好,重感冒,嗓子几乎都说不出话来。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我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发布会直播的弹幕上全是“干翻特斯拉”,那一刻百感交集。


那天晚上,是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


我收到了很多信息,最打动我的一条是凌晨5点的一位同事刘安昱的信息。他从小就痴迷汽车,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在业余时间,他自己攒了一辆大房车来过瘾。


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看到小米直播发布会以后,激动不已。当即拉着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喝完以后还觉得不尽兴,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


到了凌晨5点,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个机会他一定不能错过。他就给我发了条信息:只要让他参与,干什么都行。


那一夜,彻夜难眠的还有很多很多人。


李田原,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宝马IX设计。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让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


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起回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果断辞职,收拾行李,举家回国,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来。


胡峥楠,小米发布会后的一个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干过国企,干过民企,自己也创过业。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


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7000人,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聚集了超过1000位的技术专家。


那个发布会对组建团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三年多时间里面我们收到了38万份简历。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我们还需要更多优秀的人,小米永远欢迎优秀的工程师继续加入小米汽车的团队。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关心,4月5日组团到访了小米。他们提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


确实,3年多前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


我说:的确有几家VC 给小米汽车开价了。当时因为市场特别火,估值100亿美元。


各位想一想,项目现在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元,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


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想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很长时间保持想法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小米内部的大量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


我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最后,我们决定全部由我们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做好,我们在所不惜。


那天,王传福来了,李想也来了,何小鹏也来了,李斌也来了。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但是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


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冲击,我们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


所以,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



图片

不走捷径。


当我们决定造车以后,其实还面临无数的挑战。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两三百款新车,是一个卷得不得了的行业。


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车非常的重要,我们该怎么造车?我们该做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1. 先从最难的轿车干起 


刚开始,团队找了一大堆的报告,开始学习,开始研究,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泼了盆冷水: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了,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我说我们把问题先简化好。


第二个问题来了,那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辆什么样的车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整份报告。


在讨论的时候,我再次提醒大家,别浪费时间了,100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与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沟通。


我说,我们应该马上开始了。于是动员所有人,约小米的工程师一个一个聊,两三个星期,我们就聊了300多人。


聊完大家觉得还不过瘾,就跑到小米每一个办公区停车场,一辆辆看大家开什么车。这个方法看起来土,但是简单、直接、有效。


很快,我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车型和价格段,比如说轿车和 SUV 各占一半。


从研发角度来说,高端车容易,低端车难做,SUV 相对容易,做轿车要难一些,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干 SUV。


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干起,纯电轿车难干,等轿车干好了,再干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下决心先干轿车。


 2. 不走捷径,自己干 


中国的产业链非常成熟,攒一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3年多前,有很多朋友劝我,说你们已经晚了,赶紧出车,找代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


刚开始我们也这样想过,既找过代工,也想过收购,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下了决心,从核心技术干起,不走捷径。


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我们吃过大亏。14年前小米创业时就是轻模式,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很多挫折。


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我们还在补课。


所以,当我们再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下了这个决心,我们投入非常坚决。一上来就做了三代电机,两套大压铸,包括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我们很多技术都是这么干的。


比如电池包,可能一般人觉得很简单,实际上特别复杂,一个电池包做下来差不多需要十几个月几千万的投入。所以,行业里开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多的做3个。


大家知道SU7做了多少个吗?我们干了10多个电池包,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不仅把我们自己的团队折腾得够呛,还把供应商折腾得够呛。


我觉得不好意思,专门打电话给宁德时代的曾毓群解释。他说,他理解,他当年给 A公司做过电池,A 公司一款手机其实只需要一个电池方案,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开了200多款。


只有这样干,才能真正把产品做好。


我们就这样,从核心技术出发,10倍投入项目,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2021年底春节前,第一次项目的正式评审会开始了,大家都挺激动,结果这个会开的特别郁闷,大家分歧特别大。


吵来吵去,最后下定决心,整个产品方案推到重干。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的日程,把我们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叫过来开会,商量怎么解决。


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谁也没有想到一开整整21天,开成了一个马拉松式的会议。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矜持,后来越来越激烈,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上9点吵到晚上9点。


当时的团队1000多人,大家都在等我们这个会议的结果,我下定决心,把所有的信息放下来,一直开到吵明白为止。


今天回想这个会,真的很重要。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面对面地讨论,帮助了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


这21天的会,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很多人问我说,你们3年为什么能把车造出来?最关键就是这句话:


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要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来就颠覆,一上来就掀桌子。


图片


基于这21天的会议,我们这十来个人成了真正的战友。可以背靠背信任,才能应对之后无数的考验。


图片


但谁也没想到,考验来的如此之快。会议开完,上海疫情就暴发了,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研发怎么办呢?


有一位同学,他就在家里搭了一套工作环境。我们的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就是在他家的客厅里第一次真正运转起来。


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奇特经历,我们相隔如此遥远,却又感受到如此的亲密。我记得SU7的很多产品决策,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中完成的。


我们甚至在这个期间还办了几次线上的庆功会。当我们遇到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就把红酒寄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大家就联网云喝酒。


就是这样大无畏的革命、浪漫精神,帮助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项目没耽误,还能够按计划进行。


2023年8月16日,第一辆市场车缓缓从产线上驶出来,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我们小米SU7如期交付了。


创造这个奇迹,是我们汽车部门六七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还记得在下线一次结束后,大家散去了,我一个人围着这辆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打开车门又在里面坐了很久。


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了,在那个时刻真的百感交集。


回想起来,我们选择做最难的纯电轿车,选择从核心技术做起,选择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


因为我们深信,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



图片

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


过去3年时间,我个人琢磨最多的是,既然我带队,我怎么可以能把车做好?


其实我琢磨了很久,后来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


所以,要想把车做好,我一定要懂车,一定要爱车。


 1. 重新学开车 


大家可能不信,我个人做车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开车。说实话,十多年前由于工作繁忙,公司给我配了专职司机,从那以后,我很少开车。但当我决定造车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决心自己开车。


重新开车就有点像新手上路,手忙脚乱,我花了好几天才慢慢适应。


我后来再想,我一定要尽快补上这一课,我一定要试驾足够多的车,我要迅速抹平这个信息的鸿沟。那时,我就跟周围的朋友去借车开,接着跟周围的同事借,结果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借完了。为啥呢?因为他们买的车型都差不多。


后来我决定把各个品牌的4S 店都逛一遍,每次去我都戴着帽子,戴着墨镜,全副武装,但好像没啥用,很快就被认出来了,所以特别尴尬。


图片


后来我找了一个好办法,我在我们小米地下车库转,看见没开过的车就让助理借。


我借到车后,我特别喜欢跟车主聊天,一般我主要问三个问题,这辆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你当时为什么要买这辆车?假如你要换车,你会换一辆什么样的车?


认认真真的开个一两天,我再去网上找这辆车的所有相关资料,看各种各样的评论,这样我对一辆车的认知就完整了。然后我再加满油,洗好车再还回去。


 2. 做一个赛车手 


三年下来,我大概试驾了170多辆车,笔记和资料有20多万字。然后为了补课,我还专门抽时间看了很多汽车巨头的传记,甚至把过去看过的赛车电影全部找出来重看了一遍。


图片


以前主要是看明星、看剧情、看热闹,这次主要看车,看完了以后特别多的感慨,为什么人家法拉利做得好,保时捷做得好?你看看人家老板,人家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


真的,你说你不懂,你怎么能把车做好呢?我心里就开始想,定个小目标,我能不能成为国内车企老板里开车最好的之一?我能不能去开赛车?


当有这个想法以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开赛车是不是很危险?而且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去开赛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啊?


我想了很久,还是下决心去试试答案,要开赛车,先要考个赛车驾照。我的那个赛道是夏天学的,因为赛车主要是处理赛道上的极值情况,所以赛车里能拆的都拆了。


各位想一想,北京的夏天温度一高有时候40度,车里都是60度,几次全跑下来,全身湿透,就像洗了一次桑拿。


图片


而且新手学赛车,一不小心就冲出了赛道,一不小心而且很容易就撞上了那个防护墙。


老司机管这叫上墙,每一个墙上好几遍,你这个赛车才能开得好。而且赛车是没有保险的,被撞了的话只能自认倒霉。


平时大家开车都很小心,也很认真,但是在赛场上是经常出现。所以说,赛车看起来很危险,实际上也不安全。


为了把车学好,我买了一个很高级的7轴模拟器,在家偷偷练。吃了不少苦,最后我终于拿到了赛照。


图片


我不仅仅自己练,我逼着小米的团队也去练,我们的管理团队和工程师超过100人拿到了赛照。


因为我相信,只有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才能真正把车做好。


这个完成后,我对车的认知又进了一大步,因为之前自己开车,我从来没有开过地板油、地板刹,而且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转向精准,什么叫操控,什么叫指哪打哪,开完赛车以后全明白了,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人车合一。


 3. 亲自测试工程车 


2022年年底,我们的工程车第一次冬测在黑河,零下三四十度,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是第一次大考,我特别重视,我和我管理团队都亲自去了现场。


图片


第二次,我又参加了夏测,在吐鲁番。吐鲁番夏天的气温最高能达到50度。各位想一想,你的车在50度的阳光下暴晒一中午,车里有多烫?我看我们有的对标车,车里的温度高达90度。那一瞬间,真的觉得SU7把防晒做好真的太重要了。


因为小米第一次做车,质量对我们非常重要。


在今年1月份,我们还开展了整个行业最大规模的路面测试,实车路测我们投入了576辆样车,测试了30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总测试里程达到了540万公里。


今年年初,我们的测试车队覆盖面非常广,当时,有网友就评价说,你们小米汽车行不行,就看你们高管敢不敢自己开。


当时我们车还是测试车,我们有一位工程师看到以后专门转到群里专门@了我。他的意思我懂,我又默默地转到了高管群,并专门@所有人。


小米高管立刻全体响应,全部参与了测试,是吧?他们要用自己来证明SU7是靠谱的。


我们所有的高管在SU7上市前测试了超过10万公里。我自己测试了十多次,累计测了5000公里吧。


最难忘的一次,是今年1月份从北京到上海,早晨6点到晚上9点,15个小时,一个人开1276公里。


图片


刚开始,我们的公关同学不让我这么做的。他们不担心SU7,他们担心我蹭了、刮了,一不小心就成了舆论危机。


我一边在开,他们一边人盯着我开,比我都紧张很多倍。结果一路上非常的顺利,而且我觉得今天的高速公路再加上智能驾驶,整个体验还是蛮轻松的。


说到这里,重新自己开车、学赛车,亲自参加冬测夏测、长途测试,其实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我的体会是什么呢?


勇气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


感谢三年前的意外,使我加入了一个这么有趣的行业。



图片

没有人看好小米汽车。


我们就是这样紧锣密鼓、埋头苦干了三年多,在研发的过程中也是非常低调,一直也没有做任何宣传。


2023年12月,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很多人觉得突然,有点横空出世。所以刚开始热度特别高,但没过几天,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质疑、批评、诋毁。


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苹果十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三年能干成?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我咋知道苹果为啥十年不成?你们为什么不问蔚小理几年干成的?


其实,这个产业都已经很成熟,我觉得三年干成就是一个标准时间,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反正黑稿潮水般袭来,再加上几家友商推波助澜,漫山遍野的调侃和嘲讽。


 1. 没有人看好小米汽车 


我觉得这些都是小事,真正的困难是我们倾尽全力做的SU7,在上市前两三个月与大家交流时,居然发现所有人都认为卖不动。


这给我急得不行,我跟他们说,我们的配置体验都比model 3好很多。人家跟我说买model 3的都是特斯拉,都是马斯克的铁粉,他们肯定不会买你们SU7的。


我说,那好吧,宝马3、奥迪 A4、奔驰C这些用户该不该升级更智能的电动车呢?价位差不多,产品更好。


我们几个部门跟我整了三份报告,每份洋洋洒洒几十页,我看完,核心就一句话“这三家的用户买的全是品牌”。


他为啥买SU7?反正我一句话就被噎住了。还有我们精心为女车主设计的防晒收纳,好看,但很多人说,女车主肯定不买这样的性能车。


那咋办?


我就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一共请了23位,我也万万没想到,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们认为,能卖3000辆就烧高香了,这是当时大家的理解。


图片


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是心里话,我有点不服气,我就尝试去说服他们。我说了两三个小时,说到口干舌燥,完全没用,改变不了他们的观点。


这让人无比的绝望,我们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


大概今年3月。很多人都说我憔悴了,反正那个时候我是极度郁闷。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我想起来我试驾过的一辆车,但是我们一个同事买的车,我借来试驾过几天,那是福特野马,40多万的性能车。


那个同事跟我说,那是他工作了十年之后攒钱买给自己的奖励。


他跟我说,每天早晨一上班坐到车里,踏下油门的一刹那,他就热血沸腾。每天晚上回家了,还在车里坐一会再上楼。此时此刻,都能回想起他当时跟我讲的这些话。我真的相信:人生值得被奖励,这就是Dream Car(梦想之车)的意义。


图片


我们的小米SU7就是为他这样的奋斗者设计的,所以我相信人们对dream Car的向往,我相信三年多时间,我们整个团队全力以赴的投入,我也相信小米SU7的魅力和强大的产品力。


所以,无论多少人不看好,我始终坚信SU7一定会大卖。


 2. 真正的考验是产能 


其实,真正考验我信心的是今年2月份要确定产能。


汽车生产供应链很长,生产过程很复杂,我们要如何确定全年的产能呢?


很多人都建议我们把产能定在3万辆,这样更稳定,但我内心却非常矛盾,定多了担心卖不掉,定少了担心不够卖,大家又会骂我饥饿营销。


我还记得在今年二三月份的时候,接受央视的一个采访,当时我说既怕卖不动,又怕不够卖,内心极度矛盾。


这个时候我的这份自信让我下定决心,大家知道我们在年初定了多少吗?


76000辆。


这意味着什么?扣除产能爬坡的时间,月销要达到1万辆。


当前月销能达到1万辆的,只有一辆车,就是特斯拉的model 3,也就是说我们从第一天起,定的目标就是数一数二,如果卖不出去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对车卖不出去没概念。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的工厂看起来很大,但事实上我们的工厂只能存3天的车。


大家知道一个能存1000台车的车库有多大吗?如果你有一万辆车卖不掉,我们需要多少个足球场停车?


而产出车一旦开始有库存,将会有漫山遍野的车,对我们来说,这将是灭顶之灾。


所以我很清楚,全年76000辆车的产量是一个疯狂的目标。


但我也很清楚,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往前冲。


在巨大的焦虑中,离发布的日期越来越近。在3月中旬发布会前,我们办了唯一一次媒体会。


媒体老师第一次接触了SU7,这时候有一些人的观点开始改变,他们说:无法想象,这是小米造的第一辆车,它的完成度是如此之高,价值感也特别高级,他们说小米确实有高人。


 3. 更大的难题是定价 


这时,我悬着的心才稍稍踏实了一下。但更大的难题是定价。价格定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新能源汽车跟纯电车是两个概念,新能源汽车包括了增程式、插电混动等各类车型,油电混合的增程车,成本很高。


除了特斯拉,几乎所有纯电车都在亏损。


所以,只有合理定价,我们的业务才能持续成长,超低价只是饮鸩止渴。


当时网上有谣传说SU7要定价14.9万,甚至有人说定价9.9万,这确实太离谱了。


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内部,我们销售的同学们都很有经验,他们对于纯电轿车一直信心不足。


图片


在发布会的前一天,我们最后的价格决策会时间不长,但争论非常激烈。我认为我们的初期配置与体验远超 model 3,我们要有勇气,定价21.59万,这个价格比model 3还便宜3万。


我觉得SU7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销售的同学还是很担心产品未来的前景。


当我讲完SU7的定价后,整个会场一片寂静,我真的很无助。


直到现场的一位高管说,这个价格无论卖多少辆,我们小米都认。


3月28日发布会,我极度紧张,嗓子沙哑,就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终于参加高考。


我在台上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才逐渐放松下来。


讲到SU7为谁做的时候,三年来夹在心里的很多话,脱口而出。


我说SU7就是为这样一群人做的,他们不甘于平庸,还在为梦想奋斗,他们向往先进的科技,渴望幸福的生活,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


当我公布定价,现场的观众开始欢呼。小米SU7应该成了。


发布会后我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同事非常激动地跑进来告诉我,小米SU7预定量4分钟破1万,27分钟破5万。


那一刹那,仿佛一切都如此美好。3年来所有的痛苦、委屈与不被理解,全部烟消云散。


同时,有很多用户没有试驾过SU7,甚至没有见到过车就直接预订。


有一个朋友讲了一位米粉的故事,让我特别的感动。这位米粉叫申力立,39岁,是川大数学学院的一位教授。


他是一位资深的米粉,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小米。


3年多前,小米官宣造车,他觉得这是小米的关键时刻,他必须要站出来支持,然后第一时间在小区里买了一个车位,留给小米汽车。


就在发布会当晚第一时间下了订单。如今空置了3年多的车位迎来了SU7。


这就是米粉朋友们给小米巨大的信任啊。


当我弯腰为车主开车门的时候,这是对米粉朋友们发自肺腑的感激。


这个无意之举在网上火了,就是千亿CEO开车门的段子,后来很多的车企老板们都要去现场开车门。


图片


北京车展,我就成了别人眼里的营销之神,行走的流量。


而这全部来自于小米SU7巨大的成功和一眼万年的魅力。


在SU7巨大的成功下,在所有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5月份我们发布了新的交付目标。年底我们保底交10万辆,目标是12万辆。


无论是对我们而言,还是对整个小米汽车供应链的所有合作伙伴而言,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小米SU7首战告捷,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终于挤上了牌桌,但离真正的成功还差很远,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图片

与你共勉。


过去的三年,对于我,对于小米都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


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这是我们小米集团4万多名员工共同的勇气。


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的时候,依然坚定不移。


勇气来自于坚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热情,还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勇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赞歌。


朋友们,愿你任何时候都拥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披荆斩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