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 图源:央视新闻
今年暑假,文博热仍在持续,全国多家博物馆预约名额“一票难求”,带动了文创产品热销。例如,随着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展火爆,相关的文创产品同时大卖,有人一买就是几千元,甚至社交媒体上晒“埃及展战利品”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并非所有博物馆文创产品都能热销。在一些热门博物馆的网上店铺里,部分文创产品的销售寥寥。当然,文创产品大多依附景点、博物馆存在,现场销售居多,网上的销量还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但隐忧也确实存在。笔者最近在西南某旅游大省的一些著名景区、博物馆发现,相比于美丽壮观的景色、火爆的客流,文创产品的表现差强人意,无法勾动人的消费欲望。
并不是大家不愿意消费了,而是同质化严重,浇灭了大家的消费热情。几乎每个景区都有款式大同小异的“文创雪糕”;每个文创门店里必定放着冰箱帖、钥匙扣。雷同的东西太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东西又太少。文创不是讲究一个新颖吗?不知道这些款式雷同的摆件,何以当得起文创产品的美名?
很多地方的思维,对文创产品的理解还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阶段,所谓的文创产品无非是展品的缩小版,或者把照片变成了版画之类。把展品中的文物缩小或者放大,这当然也很有纪念意义,但显然很难赢得喝彩。尤其当游客一个个展馆、一个个地方游历下来,发现所谓的文创产品大同小异,跟风严重时,内心的失望可想而知。守着那么多好东西好风景,让人赞不绝口,却不能在文创产品上体现出来,俘获游客的心,的确是件让人感觉非常遗憾的事。
文创产品的生命力在创意。创意是文创产品超脱一般商品的价值所在,能不能在体现当地特色、文物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创产品的价值和吸引力。如此次上博埃及展的文创,“有意思”是最多的评价,一款小小的猫咪冰箱贴,脸上的面具也可以摘下来,一个小创意顿时带火了一款产品。故宫的很多文创产品之所以实现了口碑与销量的双丰收,正是因为它活用了故宫的元素,在理解和融合了传统文化基础上再创作,做到了既体现文化特色,又别具一格。
年轻人消费的是文创产品,更是一种情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博物馆文创案例是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龇牙咧嘴的外形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争相购买。这种对传统铜奔马形象的颠覆,俏皮可爱,却不失本色,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为文创产品增加情绪内涵,恐怕是文创产品出圈必须经受的考验。
由此可见,各地文博单位需要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创产品。让“绿马”龇牙咧嘴从技术上说,一点都不难,难在想到这个点子,深刻理解消费者心理上,或者说更难在怎么找到这样的设计思路上。文创不是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光靠文博单位很难有所作为,社会也需要给予支持,激发社会的创作力,请大家一起参与。
创意难得,应该受到法律的积极保护。什么红,大家就跟风做什么,创作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跟风者却赚得盆满钵满,长此以往,谁来搞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