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闹市响起“溜子”声

盛夏的怀化社区,一段段美妙的溜子声驱散了炎热。连日来,在半岛城央小区,市民打溜子的兴致正浓,激情与欢乐溢满庭院,从远古走来的“溜子”成为当今市民的“乐子”。
不仅如此,他们排练的作品还登上了全民才艺2024全国群众文艺风采网络大赛暨电视中秋晚会优秀节目全国海选平台,7月31日晚7时开始投票。
图片
(怀化半岛城央爱乐乐团组织练习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表现力丰富,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现今“月蚀”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当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庆兴,大家敲起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等“家伙”,故至今,土家族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
“该打击乐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模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怀化半岛城央爱乐乐团团长、打溜子表演总指挥曹建平介绍,打溜子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当今美好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
为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民乐,该乐团积极组织市民学习与演奏,成为非遗民乐传承的新力量。为了提高水平,他们还邀请了吉首大学艺术系系主任、土家族打溜子研究创作专家黄传舜担任指导老师,教授大家打溜子的演奏技巧。
在半岛城央排练厅里,每逢周三上午,大家精神饱满地演奏着打溜子曲目《幸福的土家人》,演奏以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等打击乐为主,其他乐器辅以合奏,旋律欢快,凸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但见领头人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击锣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长棰……发音洪亮,音色圆润。马锣则音质清脆,为整个乐曲锦上添花。
两副钹子红飘带随着演员欢快的动作不停飘舞,变化多端,音色别致。它们一高一低、一亮一哑,形成鲜明对比,加上乐手的默契配合和娴熟的演奏技法,可发出短促而沉闷的“卜”音,亦可奏出铿锵悦耳的“七”音和富有动感的“可”音。
“双钹还可根据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紧密松弛以及敲击钹的不同部位而奏出色彩缤纷的美妙音色,使其富有表现力和模仿力。”曹建平告诉记者,钹子以模仿飞禽走兽居多,很多曲牌亦以动物动态而命名,如“燕拍翅” “牛擦痒”“八哥洗澡”“蛤蟆闹堂”等形象生动,情趣感人。
图片
(打溜子表演中,双钹变化多端,欢快祥和)
除了这些曲牌外,还有绘形类的“梅鹿含花”“猛虎下山”“古树盘根”;绘意类的“鹊桥相会”“蛟龙摆尾”“八仙过海”等。据悉,现存的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约有100多个,包含了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及朴实生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溜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特征。”曹建平介绍,表演中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
大家表示,学习这些曲目已有半年时间,每周集中训练一到两次。为了让打溜子的音乐呈现更丰富,该乐团还将小提琴与大提琴加入其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在他们看来,大提琴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可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二者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为表演效果增色不少。
图片
(加入大小提琴演奏)
通过不断排练和专家指导,乐团逐渐掌握了这一非遗民乐的演奏要领。黄传舜告诉记者:“《幸福的土家人》目前已经演奏得非常娴熟了,我的主调就是用土家族的咚咚喹通过不断排练和专家指导,目前乐团逐渐掌握了这一非遗民乐的演奏要领。来写的,以此来配合打溜子,整个曲子的演奏是八分半钟,他们的基础比较好,而且大家都比较热情,进步很快。”
“不仅为文化生活带来快乐,我们还将表演录制了视频资料,参加网络展演大赛呢。”曹建平介绍,目前,他们的作品《幸福的土家人》已入围全民才艺2024全国群众文艺风采网络大赛暨电视中秋晚会优秀节目全国海选平台,组委会正在进行作品展示,投票时间为7月31日19点至8月5日20点。截至记者发稿时,该作品人气排名第4,组委会将从前30名中评选出文艺潜力奖等7个奖项。
他说,不管此次大赛结果如何,评奖不是唯一目的,保护传承非遗、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才是真谛。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