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共关系部当天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以及一名保镖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袭死亡。
关于哈尼亚死因众说纷纭,根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有来自伊朗国内的说法称,哈尼亚及其保镖死于“枪杀”,而哈马斯稍早前的声明称,以色列对哈尼亚在德黑兰的住所实施了空袭。
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 图源:外媒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以色列军方拒绝评论该事件,以方只有该国文化遗产部长埃利耶胡在社交媒体上间接回应道:没有哈尼亚的世界“更美好”。
摩萨德前局长哈勒维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追杀哈马斯,并试图有计划地将其所有领导人从这个世界上清除出去,这是一种复仇的欲望,而不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欲望”。
为什么哈马斯领导人屡次被暗杀?哈马斯为何将矛头对准以色列?
《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的两位作者为军事记者出身。两人长期跟踪和报道巴以冲突与地区军事动态,经常身临前线进行采访。本书体现了两人10多年来的业务积累和学术思考,或许能为大家解惑。
摘自《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
文 | [以色列]雅科夫·卡茨、阿米尔·鲍伯特
199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订《奥斯陆协议》,之后定点清除的频率大幅降低,双方都在尝试实现和平。当然,在这期间,杀戮行为也没有完全停止。
1995年,伊斯兰“圣战”组织领导人法特希·沙贾奇在马耳他街头被枪杀;一年后,绰号为“工程师”的哈马斯炸弹制造专家叶海亚·阿亚什在使用手机时,安装在手机中的爆炸物在他头部附近引爆,导致他当场死亡。除了这些成功的案例,以色列也有一些行动以失败告终,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次发生在1997年。当时,几名摩萨德特工尝试将致命毒药喷射到哈马斯领导人的耳朵里,结果在约旦被逮捕。
这些行动几乎都被认为是以色列发动的,虽然以色列很少宣称对这些行动负责。
2000年底,这一政策再次发生改变。第二次因提法达爆发后,在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支持下,暴力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以色列的对手不再是普通民众,而是武装精良的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其发动自杀式爆炸袭击的频率和效率可以同工厂的流水线媲美。
在一次行动中,身着便装的国防军战士朝塔齐姆军事组织的一名资深激进分子射击,导致他在位于杰宁的家门口当场死亡。几周后,另一名激进分子在手机被引爆后死亡。巴勒斯坦各个激进组织的领导人明白,以色列很可能又回到了慕尼黑惨案后的暗杀政策时期。这一判断在2000年11月得以证实,当月,以色列第一次公开承认其在伯利恒附近发动了定点清除行动。一架以色列阿帕奇直升机向一辆汽车发射了一枚激光制导导弹,塔齐姆高级领导人侯赛因·阿巴亚特被杀。几个月后,阿拉法特手下的第十七突击部队军官马苏德·伊亚德在另一次直升机袭击中被杀,以色列声称他正筹划在加沙地带建立真主党武装的秘密基地。
武装直升机的使用(特别是在约旦河西岸)标志着以色列将冲突强度升级。每当利用飞机执行暗杀,以色列都会宣布负责。
一名来自以色列国防军精锐侦察部队的战士正在约旦河西岸执行任务
随着辛贝特和以色列国防军暗杀人数的上升,以色列境内自杀式袭击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截至2001年年中,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公交车、熙熙攘攘的咖啡店和人潮拥挤的舞厅实施了几十次自杀式袭击,因提法达完全没有结束的迹象,许多人都要求以色列领导人采取更加强势的行动。不管怎样,要想阻止恐怖袭击潮的蔓延,他们必须做些什么。
以色列国防军指挥官决定精简定点清除的目标,专门暗杀激进组织的领导头目,从而摧毁敌方指挥链。时间很紧迫,以色列很快起草了司法准则,批准了大体上的战术标准。
国防军总参谋长随身携带存有数百名通缉人员的信息簿。有时,名单上的人数超过1000人。所有的定点清除目标都来自这个名单,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塔齐姆等不同激进组织都在名单中被以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标记。一旦一个目标被清除,他的名字上就会被打上叉。
哈马斯军事组织负责人萨拉赫·谢哈德在以色列通缉人员名单中排在第一位,他是哈马斯运动的推动者之一,也是该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和武装行动方案的制定者。他直接策划和实施了多次造成以色列重大人员伤亡的武装袭击,但由于他身处加沙,并不断更换住所,以色列根本无法实施逮捕。
空袭行动被批准,7月22日,一架F-16战斗机向谢哈德在加沙城的住地投掷了一枚1吨重的炸弹,除了谢哈德和他的助手,还有13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图源:澎湃新闻
国际社会立即提出强烈抗议,指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过度使用武力,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以色列的一个非政府人权组织甚至向国家最高法院提出请愿。迫于压力,政府不得不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调查这次空袭的合法性。
虽然最高法院在2006年最终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判定定点清除合法,但国防军明白,他们再也不能为了消灭躲在平民中的激进分子而投掷1吨重的炸弹或发射“海尔法”导弹。
定点清除行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权衡袭击造成的整体结果和单个激进分子死亡的利弊。换句话说,如果被通缉的激进分子躲在医院里,那么消灭他带来的价值同对整个建筑物的轰炸所造成的损失显然不成正比。如果他躲在家里,身边只有一两个平民,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色列很可能会做出袭击的决策。
2009年1月,以色列制定了一个被称为“敲屋顶”的新战术。当时“铸铅”行动已经开展几天,这是三年半之前以色列从加沙单边撤离后针对哈马斯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前一年辛苦搜集而来的情报显示,加沙地带大量房屋被用作武器储藏点。虽然这些房屋已成为合法军事目标,但不能直接轰炸。于是,在行动前,国防军和辛贝特会搜集相关的电话号码,然后通过电话向居民发出警告,让他们在轰炸前撤离。这个办法在前54次都被证明非常有效,但第55次使用时却失败了。
那天,在接完电话后,居民爬到房屋的屋顶,并站在那儿向国防军的无人机挥手。在国防军总部,人们就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空袭行动被迫取消。
第二天,国防军给另一户人家打电话,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再次发生。当天在作战室的一名国防军军官回忆说:“当时我们明白,我们已经失去了战术上的主动权。”
来自南部战区司令部的几名军官想到一个新办法:先打电话,等居民爬到房顶后,命令附近的武装直升机向房顶的角落发射小型导弹。他们考虑使用弹头很小、弹片散布面有限的导弹,只要把控得好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图源:澎湃新闻
在最早使用这一新战术的一个案例中,国防军先按照常规程序,给一栋三层楼建筑中所有住户打电话。根据以色列情报,该建筑地下有一个大规模哈马斯武器储藏点。电话这头的国防军军官用阿拉伯语敦促居民在这栋楼被轰炸前立即离开,这些居民并没有被吓到,他们爬到屋顶,朝着天上他们看不见的无人机挥手。很明显,他们并不打算离开。
这时一架武装直升机接到命令,朝建筑旁的空地发射机枪弹。站在楼顶的部分居民明白了国防军的意思,匆忙离开了那栋建筑。但意识到自己的房子可能会被摧毁,很多年轻人坚定地留在屋顶。
这时,飞行员得到命令使用导弹攻击屋顶的一个角落。当导弹击中建筑后,留在屋顶的人明白自己的存在并不能阻止以色列摧毁这栋建筑,于是也选择了逃跑。最后,空军轰炸了这栋无人建筑。记录轰炸过程的视频显示,建筑的倒塌导致藏在地下的武器库发生一系列二次爆炸。
《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
作者 [以色列]雅科夫·卡茨、阿米尔·鲍伯特
译者 王戎
出版日期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