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文化 月塘镇举办“重走家乡红色路”主题学习活动

月塘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诞生了抗日民主政府政权、拔除了谢集日伪军据点、成立了英勇善战的曹集民兵组织、展开了激烈的月塘保卫战……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这片革命热土上代代相传。

图片


“八一”前夕,月塘镇举办了“追忆红色记忆 重走家乡红色路”的主题学习活动。数十名月塘镇民兵先后前往了月塘镇红色教育基地,听文史专家巫晨讲述红色历史。此外,拜访抗战老兵曹玉佃,与功勋同唱军歌;在革命斗争史展馆里重温入党誓言。


第一站:曹集小集(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处)

图片

月塘镇民兵代表们身着新式迷彩戎装,带上全部装备,第一站来到了曹营村。巫晨向民兵们介绍,这里是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地方。同时诞生了“曹集民兵”这个光荣的集体。

1940年4月,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周爱民担任县长,下设5个区和1个办事处。谢集为五区,月塘、移居为六区。

1941年,以陆毅、杨树、包志兴、毕昌文为代表的曹集乡民兵一年多时间里,先后作战50余次,打伤和俘虏敌人近百名,捕捉汉奸敌探20多名,成为名闻淮南路东的英雄集体,受到路东区党委和新四军二师嘉奖。

第二站:月塘保卫战遗址

图片

民兵们第二站探访的是月塘保卫战遗址。巫晨向民兵们娓娓讲述了这段红色故事。

1939年12月18日,200多名日军和600多名伪军,从六合和扬州出发,突袭月塘,对驻扎在这里的新四军苏皖支队发起夹攻,苏皖支队采取西路阻击、东路伏击的战术,造成日军伤亡130多人、伪军60多人,缴获各种枪械40余支。史称“月塘保卫战”。

月塘保卫战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震撼了伪军和顽固势力,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一时间,许多优秀青年报名参加新四军,各地的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迅速发展,区、乡建立了民兵队伍,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抗日的烽火在月塘丘陵山区越烧越旺。

第三站:新四军地下交通站

图片












民兵们第三站来到的是新四军地下交通站旧址。2019年,月塘镇启动地下交通站和其他抗日旧址修复工作,邀请专业设计院,制作月塘地下交通站修复规划方案。目前,修缮中的地下交通站雏形初现。民兵们实地参观旧址,也让这段历史更具象了起来。

巫晨介绍,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很多斗争都是秘密的,哪个宅子住过地下党,哪个宅子有新四军驻扎过,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印记。

1940年12月中共华中局城工部开辟地下交通站,地点设在月塘集中街(现学谦路)马克己家的2间厢房内。月塘因此成了长江两岸抗日人员、物资运输的重要中转站。

第四站:明月广场 革命斗争史展馆

图片


民兵们还参观了月塘镇红色文化广场明月广场,以及革命斗争史展馆。这些定格的瞬间和实物,生动再现了1937年至1949年期间发生在月塘的革命先辈和革命老区人民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

民兵代表们在展馆里重温了入党誓言,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民兵应当如同磐石般坚固,历经风雨,始终如一,充分发挥好优势,守好基层,筑牢安全防线,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月塘镇基干民兵孙俊。

第五站:抗战老兵曹玉佃家中

图片

第五站,民兵们和巫晨一同来到了抗战老兵曹玉佃的家中,致敬功勋。今年,曹老刚过百年寿辰,这位身体看起来依旧硬朗的老人,身上有7处伤疤。

1943年1月,17岁的曹玉佃加入新四军,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他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

曹老多次给月塘人民讲述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先辈们以最顽强的毅力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只为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名基干民兵,要牢固树立使命意识,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神圣使命,做到努力学习刻苦训练,随时响应国家的号召。”月塘镇基干民兵应急排排长金鑫表示。

“革命旧址是形象的革命历史教科书。月塘是仪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所在地,红色文化有特色、有亮点,应在充分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深挖红色主题故事,体现具有月塘特色的人文风貌,让月塘的红色文化更鲜活。”巫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