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大家庭”中,歼教1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型飞机,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最初体现。
▲歼教1飞机
7月26日
是歼教1飞机首飞66周年纪念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
曾经参与过歼教1研制工作的
顾诵芬院士
一起回忆歼教1飞机
研制历程中那些难忘瞬间
创业艰难
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
关于为什么要研制歼教1飞机,为什么要组建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顾诵芬院士在回忆录《我的飞机设计生涯》中如是说: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援助我国航空工业建设,他们只是教我们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们如何设计飞机……每次向苏方提出订货时,我都会填上需要《设计员指南》《强度规范》等要求,但都没有答复。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徐舜寿与航空工业局领导的想法是一致的,都认为我们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设计机构。
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发布了《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决定在112厂成立飞机设计室,任命徐舜寿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叶正大、黄志千为副主任设计师。飞机设计室属112厂编制,业务归航空工业局直接领导。
创业初始,飞机设计室在生活条件上相当艰苦。飞机设计室的办公地点在112厂技术大楼三楼,只有临时挤出的几间办公室。为了解决办公室的不足,112厂将厂部大楼后的一排废弃平房改做设计室的办公场所。顾诵芬院士后来回忆说,尽管当时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徐舜寿仍按照他心目中飞机设计室的要求来改建办公室,他要求把小间的屋子打通,变成大办公室,所有的制图都集中在一间大办公室里。三位领导的位置在屋子的一头,对整个办公环境一览无余,有什么问题,马上就可以协调解决。
▲飞行设计室人员合影
办公场所可以凑合,但人才队伍马虎不得。在设计室筹建过程中,航空工业局领导从各厂设计科调集了多名技术骨干,同时从南航、北航、清华、华东航空学院(西工大前身)等院校中招收了一批毕业生,最终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设计师队伍。
徐舜寿为这支年轻的队伍安排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学习。他给设计室的技术骨干聘请了顾问,如颤振请陈基建、张桂联教授和苏联的强度专家,风洞请马明德教授,气动请张桂联、罗时钧教授。飞机设计室成立初期,设计资料奇缺,在领导支持下,设计室很快收集到了国内已有的11种苏联飞机的备件生产及修理用的图纸资料。同时,还订购了英、美、法、德、瑞典等国的一些相关出版物,设计室很快就建成了一个图书资料室。
▲年轻的设计师队伍在歼教1前合影,左起依次为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最终,徐舜寿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和“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队伍”的原则,确定了飞机设计室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声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它便是歼教1。
自力更生
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型飞机
在开始准备设计歼教1之前,徐舜寿要求设计员们详细了解几种米格和雅克飞机的结构,搞襟翼的就看襟翼的图纸,搞座舱布置的就看座舱布置的图纸,在熟读了几种相同部件的结构之后,再进行设计。他把这比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了不让飞机再次变成米格飞机的仿制品,徐舜寿还要求大家广泛收集其他飞机的资料,不能抱着米格不放,这就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著名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论”。后来,歼教1的设计中,有很多方面体现了自主创新,比如两侧进气方式和机舱高度、操纵杆手柄的设计尺寸等。
研制歼教1的任务明确以后,顾诵芬被安排分工负责飞机的气动设计。
在学校学的都是螺旋桨飞机,对于喷气式飞机的设计根本就没有概念,只能学习。我找来苏联的教科书和毕业时刚出版的Perkins飞机空气动力学。但苏联当时出版的教科书,讲喷气式飞机的也不多,尤其对如何设计喷气式飞机,讲解都不细致,所以困难很多。希望有老专家来带,但根本没有,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学。
《我的飞机设计生涯》顾诵芬
经过努力,顾诵芬终于完成了歼教1全部气动参数的确定。徐舜寿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在打样设计结束后制造全尺寸木质样机。但在此之前,从未制造过木质样机。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从上海来的八级木工陈明生,凭借设计人员的介绍和国外样机的模糊照片就干了起来,没想到居然就造成了。
▲歼教1木质样机
1957年6月,歼教1木质样机完工。9月,空军对样机进行了审查。根据这次审查意见,设计室对歼教1的总体方案进行了修改,11月底,审查组对样机进行第二次审查。1958年初,歼教1通过了苏联专家的评审。歼教1的最大平飞速度为850千米/时,升限12000米,航程1000千米,正常起飞重量4110千克,装一门23毫米口径航炮。
1958年7月26日,试飞员于振武驾驶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
▲驾驶歼教1首飞归来的于振武
试飞站的苏联专家曾经对徐舜寿说:“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试飞员只用两周时间熟悉情况,这种情况在苏联从没有过。”
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完成首飞的消息,当即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并打算让歼教1在国庆时飞过天安门。但上级经过考虑,决定暂不公开歼教1。周总理说,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叶剑英(左一)、刘亚楼(中)观看歼教1飞行表演
8月4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临沈阳出席庆祝大会。10月,两架歼教1飞到北京,接受中央领导的检阅。
时代开端
歼教1的非凡意义
在我国开始设计歼教1时,捷克、日本等国也在设计喷气式教练机。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雄厚,设计经验也比我们丰富,而捷克L-29、日本TIF2的上天时间都比歼教1要晚一两年。歼教1从设计到首飞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其速度在发达国家也属罕见。
▲歼教1在进行总装
歼教1虽然没有能装备部队,但通过研制它,新中国锻炼了自己的飞机设计队伍,积累了宝贵的飞机设计经验。
《航空工业科研发展史》这样评价它:
歼教1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由飞机修理、仿制进入自行设计喷气式飞机的开端。
1958年6月6日,毛泽东主席参观了在北京中南海举办的航空工业展览,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歼教1飞机模型并询问了它的有关性能数据。在询问了航空工业有多少设计力量、这些设计力量够不够用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开始设计时经验不足,免不了抄别人的,照葫芦画瓢,然后再逐步提高。”
▲毛泽东主席手持歼教1模型了解飞机性能
如今,第一架歼教1飞机被珍藏在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作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老前辈”,它仍在激励着新一代航空人在独立自主的大路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责编/谢志杰 主编/肖瑶
统筹/张笑然 监制/程晓敏
来源/中国航空报社、《我的飞机设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