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中国与全球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形势展开讨论。
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中国经济问题不在生产要素上,而在于信心和预期。
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完善的金融体制作为基础,香港可作为离岸市场带来突破。
4.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巴曙松表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应着力提倡与内地互相协作的金融创新。
5.专家学者认为,未来五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期,中国制造业将在产业转移中提供强大基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刘元春认为,未来五年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吴晓求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到了未来中国要强调法治的作用,这是看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
文|成孟琦
编辑|郭楠
“我不怀疑宏观数据,更不怀疑微观体感,中国经济问题不出在生产要素上,一定是在信心和预期上。信心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法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表示。
“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包括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是简单谈国有、民营的定位,而是真正强调市场整体在各个方面的公平。另外是把统一大市场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办人刘元春认为。
“要进一步让人民币在更多国家的投资或储备领域中作为结算工具,需要完善的金融体制作为基础,而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突破。”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及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专家巴曙松称。
以上三位甚至更多重量级经济学家们,正是在由港大经管学院中国经济研究所(ICE)联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办的“2024年中国与全球经济论坛 —— 中国力量与全球经济新篇章:发展与展望”上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一众讲者就中国和全球经济金融等多个重要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并与出席论坛的嘉宾共同探讨环球政经格局的变化下,中国与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机遇及挑战。
在主题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研讨”的圆桌中,多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上半年经济回暖,但仍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除了靠国际投资贸易支撑经济发展,同时需解决内需不足和出口超预期增长等问题,预计未来五至十年国际间会有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而中国的制造业大概占全球的30%,加上对创新技术的快速应用,相信将会在产业转移中提供强大基础,成为其中一股重要力量。
此外,多位嘉宾们在圆桌对话中认同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是整个大中华区的“桥头堡”,也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因此,应该着力提倡香港与内地互相协作的金融创新,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带来联动效应。
刘元春:未来五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期
刘元春以“全球经济软着陆中的分化及其原因”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虽然美国和欧洲均快速果断地作出决策而成功达到了经济软着陆的预期成效,然而环球市场仍潜在很多不稳定因素,现时世界经济软着陆有可能只是“过眼烟云”,并预计因受到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人口流动对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全球经济将继续加剧分化。
刘元春还在报告中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内容做出重要解读。他认为,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改革上的部署、所贯彻的战略意图是一脉相承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不断推进,在新时期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之际,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正是二十届三中全会要聚焦的核心。
对比两次会议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变化,刘元春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但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一个方面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合二为一。
对于为什么二十届三中全会要聚焦到未来五年,刘元春认为,未来五年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具体而言,刘元春表示,未来五年是大国博弈关键期、从不平等博弈向平等博弈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是中国突破李·约瑟之谜,利用新型举国体系完成新质生产力全面突破的五年关键期;也是全面控制风险的关键五年。
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刘元春认为,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二十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目前财政体制面临的问题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个剧烈的变化,一个是房地产变化导致地方财政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更加严峻,二是债务风险的问题,这两个核心决定了二十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外,刘元春还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来进行构建,而在以往教育板块是放在社会板块领域的,没有单列,科技一般涉及的相对较少,人才也涉及一些,但都没有进行单独谋篇。
吴晓求:信心来自于法治
“我既不怀疑宏观数据,更不怀疑微观的体感,所以,中国经济问题不出现在生产要素上,一定是在信心和预期上。信心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法治,当人们有了安全感,有了基本的底线,人们就会有信心。”
吴晓求一开口,便抓住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力。他以“法治的力量与制度的作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石”为题,指出完善的法治为中国现代化市场经济提供重要的制度平台,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认为中国需要在法制和其他制度标准与国际衔接,才能全面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
同时,吴晓求表示:“我欣喜地看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提到了未来的中国要强调法治的作用,这是看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如果法治不完善,各种要素就很难发挥作用。”
“到银行存钱,银行会问你钱从哪里来的?要取钱,会问你取钱想干吗?这当然严重地侵害了人民的隐私权,任何政策规则都在法律的框架下允许,不可以超越法律。”以取钱这种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为例,吴晓求教授强调了完善的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实现现代化国家愿景,首先要从法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