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精心育人、实践淬炼、严管厚爱的工作机制,让乱为、不作为的干部“如坐针毡”,让有为、敢为、善为的干部“脱颖而出”。
紧扣“精准育人”关键点,思想淬炼振奋“精气神”,培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有为型”干部。当前存在部分“躺平式干部”对工作挑挑拣拣,拈轻怕重,有利的抢着干,不利的绕着走,干工作不积极,有功劳却不放过,看似很忙碌,实际在做无用功,对工作常常是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装样子”“假把式”,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组织部门要加强思想引领,科学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方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集体学习的“第一主题”、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一主课”,要进一步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通过举办读书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同时也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加强思想沟通、经验传递,不断提高干部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做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有为”干部。
立足“实践淬炼”中轴线,多元鞭策练就“铁肩膀”,培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善为型”干部。“善为”是一种过硬本领,是能力与素质、技巧与方法的体现。当前,有的干部解决问题浮于表面,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轻易上马,往往只会干出一些“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的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部门要有计划地把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乡村振兴等关键吃劲岗位,让年轻干部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回“烫手山芋”,在经风雨、见世面、识国情中,练就过硬本领。要用好“四下基层”经验,成立干部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干部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同群众打成一片,在“田间地头、百姓炕头”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做“善为”且“实用”的干部。
拓宽“严管厚爱”覆盖面,激发干事创业“强引擎”,培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敢为型”干部。“敢为”是迎难而上的决心、是负芒披苇的魄力、是敢为人先的锐气。当前,部分干部因经受“打击”或“挫折”之后,工作时思前恐后,畏首畏尾,觉得“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逐渐成为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的“胆小鬼”。组织部门要落实好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对实绩突出的“老黄牛”要及时褒奖,后劲充足的“潜力股”要大力任用;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纠正偏差;对在探索中的失败要给予宽容和理解,依纪依法免责、减责,让干部既能感受到既有“温度”又能感受到“力度”,以组织担当为干部“加油打气”,着力解决干部“怕出错、受处分”的思想包袱。要不断拓宽干部评价“测评面”,精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将干部评价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到生活圈到交友圈,多维度立体化考察干部,让干得好的“有位子”,干得不好的“丢位子”,不断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干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脱颖而出,一往无前”。
(鸡西市滴道区委组织部孙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