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玉环 实习生 袁浩宇
4岁,在甘肃酒泉观看火箭升空被震撼;5岁,开始打卡各火箭发射中心和航空馆;8岁,一头扎进了低空探索火箭制造中;10岁,自制的第一枚“测试箭”正式发射;11岁,利用暑假改良升级“第一代火箭”。
年纪轻轻,成就不凡。日前,绍兴的这位“火箭少年”火了,潮新闻进行了追踪报道。
绍兴11岁小学生自学造火箭:这个月底的“第一代火箭”能成功吗?
别人家娃在准备期末考,浙江10岁男孩自制的火箭2.0正在升级
报道发出后,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还有“大咖”找到了潮新闻记者帮,表示可以给孩子提供帮助。
报道发出后
有业界“大咖”找到了我们
“我看到这条新闻很激动。”北京空天探索信息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航天基金会空天探索专项基金管委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学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薛琰辉说。
受研究院外派到浙江工作,薛琰辉关注了不少本地官媒。
7月25日早晨,他如同往常一样浏览着不同媒体上的新闻。其中,来自潮新闻·钱江晚报的一则名为《厉害了!绍兴11岁男孩自学造火箭》的报道,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仔细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他被年仅11岁的严弘森折服了。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接触过不少孩子,一般要到初高中以后,才能在火箭专业上了解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在基础学科上掌握的知识比较充足了。一个小学生,就能通过600行的代码,形成一个火箭的程序,我觉得是很厉害的。”
作为一名业内人士,薛琰辉再明白不过,火箭是多学科的应用研究,小学生自学造火箭,其间的坎坷不言而喻。不过,他注意到,严弘森在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小有所成。
“他了解的应该比较全面,有转弯,有分离,学编程肯定不止一年两年了。”
“火箭少年”严弘森 受访者供图
面对晦涩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无疑是枯燥的。薛琰辉知道,11岁的严弘森能走这么远,靠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热爱,他不可能去做这件事。”
他觉得孩子有潜力,想提供一些帮助,对他进行定点培养,他想到了一位老朋友——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中国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副主任周炳红。
“周炳红教授是流体力学专家,也是火箭专家,曾经参与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和修正。” 薛琰辉觉得,请他为孩子答疑解惑再好不过。
他立马给对方打了电话,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以结对的形式,推动孩子的专业往深度去走”的共识。
随后,薛琰辉辗转找到了潮新闻·钱江晚报,在我们的牵线下,严弘森爸爸与周炳红建立起了联系。
有了专业指导
“火箭少年”的路走不偏
“和孩子说了这件事,他很开心的!”严爸爸说,能和这样的大咖取得联系,他们倍感荣幸,更十分感谢潮新闻·钱江晚报的追踪报道和牵线搭桥。
眼下,双方已经在线上建立了联系,周炳红表示乐意为孩子提供帮助,也夸奖了严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薛琰辉还帮忙联系了绍兴市相关部门,计划等开学以后,邀请周炳红走进严弘森就读的元培小学,让双方面对面交流,也丰富校园内部的航天教育,带动更多孩子的航天科学热情。
“有时候,确实会看到孩子想要做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理解的知识点,被困住无法进行下去,有了专家的帮助,相信他可以做得更好。”严爸爸告诉记者。
严爸爸透露,其实一路走来,还陆续有不少专家,给严弘森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这让他这位爸爸感动不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强大的指导团队,严弘森的“火箭梦”才能有个光明的未来。
严爸爸说,儿子未来的目标是考上“国防七子”。为此,他带着儿子去了其中的六所参观学习。他相信有了专家的帮助,“只要孩子一直坚持做这件事,路走不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