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农历六月,正值烟叶“猛长期”,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镇双鱼村的烟农们顶着烈日进行田间管理,揭膜、施肥、收厢……望着即将丰收的烟叶,大家再累都觉得值得。
走进双鱼村,田地阡陌相连,一垄垄烟田整齐划一,一株株青绿的烟苗随风摆动;平坦宽阔的烟路、新型现代的烤房、清澈见底的烟水池......映入眼帘的每一处“景点”,处处展示着全县唯一烤烟“千亩村”的“硬实力”。
在广阔的剑门大地上,山地和丘陵如同一道道皱褶,双鱼村坐落在峰间谷地,以大山为伴,与天地相连。据老双鱼人讲,35年前有着近1000米海拔的双鱼村自然条件极差,生产生活水平全县落后,村民只能靠天吃饭、艰难度日,“缺水缺粮缺道路,更没产业作支柱”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1988年,剑阁县引进试种烤烟成功,因双鱼村独特的气候和土质,成为全县第一批烤烟种植试点村,从此开启了“产业立村、产业富村、产业兴村”之路。
“刚开始发展烤烟十分艰难,没人种过,就没有经验。过久了苦日子的村民怕血本无归,抱起观望态度,甚至有个别人非常排斥。”村主任张碧宇讲到这里,眼里泛起泪花,“后来实在没办法,村委就商量,让村干部先种一年,只要有收益了、有效果了,老百姓心就热了。”
在当地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县烟草部门的技术指导下,通过一届届村干部的示范引导,经过30多年的摸索与积累,如今,双鱼村早已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烤烟“大村、强村”,年均种植烤烟1000亩以上,整体技术水平领先全县,烟叶产量质量双双领跑,生产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齐备,村容村貌也越来越美。
30多年来,烟草行业累计为双鱼村投入资金1562.44万元,先后建设烟水池34处、机耕路8条共计6.76千米、大型烘烤工场1个(56间)。如今,双鱼村水“活”了、路畅了、貌美了、民富了,产业立稳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心更足了。
“现在烤烟已经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连续3年产值超过350万元,烟农的钱包一年比一年鼓,近几年好多本村烟农摇身一变还成了‘小老板’,在村里村外流转土地搞起规模化种植烤烟,从早期种植到中期管理再到后期烘烤,都会请本村一些没有能力自主种烟的剩余劳动力帮工,全村每年在这方面支出大概150万元,让一些人不用远走他乡就能在家门口挣到钱。”
“不仅如此,我们村还对外输送了很多‘人才’,‘种植能手’们还经常被外乡烟农请去指导传授种烟技术,还有,我们的大型烘烤工场一共56间新型烤房,全市的烘烤竞赛都是在我们这搞的。”说起现在的双鱼村,张主任滔滔不绝。
发展烤烟产业只是双鱼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下一步,在粮食安全及天府粮仓的大背景下,双鱼村将开启粮烟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推广稻烟轮作,烟豆套作生产,实现以烟促稻、以烟稳粮,促进粮烟协调发展,助力烟农增收、农业增效,走出一条属于双鱼村自己的振兴之路。(李平、郭亚楠、实习生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