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 | 儿子终成学弟!这可真是天大的事!

天津大学是天津哪所大学?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985”“211”“双一流”……

今天

就来说说那些“天大的事儿”


今年夏天

来自广东的陈驿远通过“强基计划”

天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录取

即将在其父母的母校

开启崭新的四年大学生活

续写31年前的天大缘分

一家三口晒出自己的天大录取通知书

从此“天大一家人,一家天大人”


图片


缘起天大


1993年的夏天,陈驿远的爸爸陈晓、妈妈朱继伟,分别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港专业和水建专业爸爸来自海南,妈妈来自河南,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们共同迈入巍巍学府,在同一个院系相遇、相识、相知、相恋。


在校期间,两人曾担任校庆志愿者,参加了1995年天津大学百年校庆活动。


图片

天津大学百年校庆四楼前与同学合影

(右一为陈晓)


1997年本科毕业之际,陈驿远的爸爸和妈妈分别做了不同的选择,爸爸被分配至原广州港务局港政办公室工作(现广州市港务局),由于工作机会难得,他决定先就业,而妈妈朱继伟免试保送至天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闫澍旺,原天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在妈妈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爸爸给予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支持,“工资基本贡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


不同的去向,相同的追求,他们两人一路互相支持,无论工作,还是学业,一步一个脚印,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图片

研究生招生宣传(左二为朱继伟)


爸爸工作后在职攻读了硕士研究生,现为广州市港务局新塘分局局长;妈妈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真空预压、海洋管线震动、海岸边坡滑动等方向,毕业后分配至原黄埔建港指挥部工作,后调至广州港南沙工程办公室,参与了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等一系列大项目的建设,她的《真空预压加固大面积超软弱地基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现任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



刻在骨子里的“天大品格”,始终伴随着他们,天津大学对他们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他们都脚踏实地、踏实苦干,从最基层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以实际行动践行天大建工人移山填海的誓言,诸多科研成果和显著的行政工作成效都是最有力而真实的见证。



再续天大缘


2000年,陈驿远的爸爸妈妈在广州喜结连理。从小陈驿远就听爸爸妈妈说,如果没有天津大学,就没有他陈驿远对天大人、天大景都充满了熟悉感,青年湖的柳叶飘飘,四楼前的海棠朵朵,卫津路校区图书馆的古朴肃穆,四楼内建工人的奋斗事迹他都如数家珍


2017年,陈驿远跟随父母来到母校,参加父母毕业20年聚会,那是他第一次踏入天大校园,在游览卫津路校区时,他被学府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在参加125周年校庆时,他进一步了解到天大历史之悠久,并且这一次是他和父母第一次参观北洋园校区。北洋园校区的开阔和创新感令他大为惊叹,他也在参观过程中体会到了天大“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家国情怀,求学天大的种子开始在他心里生根


图片

天津大学93水建毕业20周年足球赛

(前排右三小朋友为陈驿远)


陈驿远从小热爱物理,喜欢钻研,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常对他提起大学时期的故事,在耳濡目染下,他对在天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愈发向往。当得知天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强基计划在广东有招生计划,陈驿远便毅然决然地报名,并被顺利录取。就这样,父母的母校成了他的母校,从此,与父母成为了校友。


图片

一家三口的录取通知书


在中学时期,陈驿远是班级足球队的主力球员,也曾获得校网球双打比赛亚军。未来,在天大的体育场上也将会有他驰骋的身影,小时候跟爸妈来天大踢球时种下的种子终将开花结果



今年8月,陈驿远将以天津大学2024级本科生的身份正式踏入父母的母校,怀着十分激动、兴奋和紧张的心情,他说,“我希望可以跟随我父母的脚步,在天大找到自己的目标与归属。”



天大很大

即将129岁


在神州陆沉的1895年

光绪皇帝朱批立案,北洋大学堂诞生

开启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

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让她步履铿锵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


图片

奏请创办北洋大学的朱批奏折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是北洋人共同的追求

北洋大学初创时设置国家亟需四大学门

法律、土木、矿务、机械


图片

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


七七事变发生后为躲避战火硝烟

北洋大学与当时大多数高校

一起走上了西迁之路

后组建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图片


抗战胜利后

学校师生从各地返回天津

用一所完好的“北洋大学”

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1951年9月22日

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

定名为天津大学并沿用至今


图片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

天津大学调出十几个系组

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学府

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


图片


“第一所”名副其实

这里诞生了我国的

第一个水工试验所

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第一张彩色胶片

第一辆电视转播车

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

第一辆“红专牌”汽车

······


图片


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为国为民的赤子

进入天津大学也就意味着

你将与这些鲜活的名字一起被称作

“天大人”


图片


近代中国第一位大学文凭获得者

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近代中国第一位国际法庭法官——王宠惠

是北洋大学第一届毕业生


图片

近代中国第一位国际法庭法官  王宠惠


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的王正廷

14岁就考入北洋大学

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图片

“中国奥运之父”  王正廷


名冠中西的经济学家马寅初

在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

在北洋广场上还矗立着他的雕塑


图片

经济学家  马寅初雕像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太雷

是北洋大学法科的优秀学子

他始终用行动践行

“谋将来永远幸福”的铮铮誓言

他还没来得及领走的毕业证书

至今仍保存在天津大学校史馆


图片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张太雷


北洋大学教授侯德榜

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

创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制碱方法


图片

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先驱  侯德榜

 

以理工科闻名于世的她

培养了无数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大家”

人文气息却也毫不逊色

吸引了徐志摩来此求学

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图片

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雕像


国之脊梁、桥梁专家茅以升

曾是天津大学的掌校人

他为学子树立起一座名为奋斗的桥


图片

国之脊梁、桥梁专家  茅以升


“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校友

新中国成立后,放弃美国优越条件

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为冶金材料学奉献终身


图片

“中国材料学之父”  师昌绪


“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院士1935年入学

正是他领导研制的甲种分离膜技术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

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

使中国步入核大国的行列


图片

“两弹一星”功臣  吴自良


成绩写入历史,奋斗永向前方

天大人的故事还在续写

图片

龙牌大学,龙脉相承

青年湖畔秀木森森

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新芽在老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天二代”“天三代”

天大人的传承

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更是精神的接力

从天大出发,代代相承

卫津路92号、雅观路135号

等你

期待你,新天大人!


图片


图片


编辑 | 霍然
来源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