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企业用工业机器人参与造车。(资料图)
柳产汽车持续俏销海外。上半年,经柳州海关监管出口汽车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逾1万辆,同比增长30多倍。
近日,记者深入柳州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采访,感受到浓厚的向上氛围。
从极寒之地漠河,到炎热湿润的巴厘岛,再到地形复杂的安第斯高原……柳产汽车从柳州出发,驰骋全球。更确切地说,这些车的出发点就是柳州的各个实验室、试验场。
走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各式精密仪器琳琅满目,工程师忙碌其中。在气体排放实验室里,一辆混合动力汽车正在接受测试。
“就验证能力而言,气体排放实验室已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标准体系。”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副总经理何逸波说,他们已具备针对不同国家的排放法规要求开展技术研发的能力。
企业在进行智能化造车。(资料图)
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中“一”所代表的,正是按照国家级实验室标准建设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这是该工程的科技创新支撑。
实验室里,一面高4米、长10米的“专利墙”特别引人注目,墙上一排排专利铭牌整齐排列。
何逸波告诉记者,这只是企业科研成果的一部分。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4项,参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157份,获得专利授权超6000件。
在同行普遍采取“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的当前,柳州车企清醒认识到:依靠“五菱之光”“五菱宏光”等某个车型就可以实现年销近百万辆、俏销数年的时代已经很难再现。要想在市场立足,必须提高研发速度,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
“市场不断细分,我们几乎每月要有新品上市,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正是支撑不断推出新品的基础。”上汽通用五菱党委副书记韩德鸿说,实验室的8位院士以及公司500多名工程师,正围绕精益智造技术、智慧语音交互等方向加快探索,推动产品智能化、网联化。
今年6月,广西与东风公司签署“龙行工程”合作框架协议。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办公室主任助理张坤表示,“龙行工程”的实施,将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近300项核心技术研发。通过实施该工程,新车型研发周期将从24个月压缩到12个月以内。
在东风柳州汽车商用车基地商用车焊装车间,一个个银色的车头排列在调整线上。(资料图)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企业也是一样,被从外打破是危机甚至毁灭, 而从内打破则是成长。
柳州从1969年生产出广西第一辆汽车——“柳江”牌载货汽车,到1984年柳州拖拉机厂造出“五菱”牌微型货车,再到如今拥有东风、一汽、上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生产基地,“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自主汽车品牌在柳州不断成长壮大,正是柳州人永不自满、不断从内打破的成果。
央视《朝闻天下》聚焦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
回望2016年,对上汽通用五菱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公司年产销整车突破200万辆,连续10年蝉联我国单一车企销量冠军,一时风头无两。这一时期,公司并未满足取得的成绩,而是冷静分析:国内汽车产业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在全球碳减排及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车企该如何转型?由此作出了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生产基地、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这两项重大决定。
正是从内打破,加速了柳州车企向新能源转型。
2017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车宝骏E100。随后,宝骏E200、五菱宏光MINIEV、五菱缤果等一大批新能源车型相继上市。其中,五菱宏光MINIEV上市4年累计销量突破120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新“神车”。2017年,东风柳汽也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
企业在进行智能化造车。(资料图)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胸怀产业报国梦想,坚持“人民需要什么,柳州就造什么”自信而不自满的态度,柳州车企不仅创造了累计生产3100万辆汽车的骄人业绩,还让柳州工业基因不断升级、进化。
“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行业日益“内卷”,传统车企路在何方?最大的挑战是能否为消费者提供耳目一新的产品和更好的消费体验。
“‘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我们要像大海一样放低姿态,虚心向标杆车企、向消费者学习。”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吕俊成说。
相比“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扎实的研发实力。但柳州车企并未摆“老资格”,而是甘当“小学生”,怀着空杯心态不断学习。
在车企老总争相当网红“卷”流量的当下,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也开通了视频号。近日,一个反映林长波与汽车博主互换身份的短视频引发众多粉丝关注,网友纷纷留言:“爱看,多发!”“车企掌舵人做代言人,靠谱!”
上汽通用五菱频繁跨界联名,不仅推出联名款螺蛳粉,还与喜茶、盒马联名,并跨界举办艺术周、音乐节,实现品牌年轻化,汇聚网络“大流量”,推动多个车型成为网红。
新能源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做好技术储备才能赢得未来。
在东风柳汽乘用车基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资料图)
去年10月,广西汽车集团所属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氢内燃机成功点火,标志着该公司醇氢油气多元燃料发动机平台研发成功。
五菱柳机前身是始建于1928年柳州机械厂,曾在1933年制造出“木炭车”,也曾在1953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汽油机。而今,这家从不自满的百年企业依旧保持青春活力,迈上了新能源赛道。
花香自有蝶飞舞,海阔方得百川汇。
良好发展态势让产业链上的企业信心倍增,大批配套企业向柳州集聚。目前,柳州已形成年产能源系统40.5亿瓦时、智慧电驱78万套、电子电控1780万只控制器的产业规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今年前6个月,柳州动力电池累计生产8.59亿瓦时,同比增长60.9%。
在柳州柳东新区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汽车存放场,一辆辆柳产车整装待发。(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6月,东风柳汽一批批出口车陆续抵达伊拉克。人们不禁疑惑,这个盛产石油的国家,为何也青睐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让人惊讶的不止于此。上半年,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出口欧洲超过4000辆,其中1000辆出口到发明内燃机汽车的德国。
柳州车企开拓海外市场激活“蓝色引擎”,正是中国车企向海图强、向“新”而行的具体写照。
7月29日,《柳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柳州汽车产业发展观察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