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见到救命恩人!原来她们都是鄂尔多斯人
鄂尔多斯新闻
2024-07-28 10:37
发布于内蒙古
鄂尔多斯日报官方账号
这是一场
为了生命的
双向奔赴
更是一场
在暖城鄂尔多斯的完美邂逅
7月27日上午
身在伊金霍洛旗的
郝彩霞
终于圆梦
她见到了自己心中
最重要的那个人
来自准格尔旗的蒙古族妇女
胡亚利
这一刻
感激的话语还没说出口
两人就已热泪盈眶
9年前的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
让两个从未谋面的同龄人
血脉相连
见?不见?
按照国际惯例,器官捐献一般采用“双盲原则”,捐受双方信息都要保密,造血干细胞捐献也参照此原则。供患双方若要见面,可在捐献满相应的年数后,且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时,供患双方才可提出申请,并接受评估。对于见与不见这个问题,胡亚利也有自己的想法。
“配型之后的第四、五年,我就特别牵挂很想见。但是这个事情于我而言挺难的。我又想知道,又不敢知道。毕竟,生命无价。我还是总想让她有个好的结果,所以我很矛盾。”胡亚利还说,自己一直都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动态消息,每当看到有人又进行了捐献时,心里就更惦记了。但也不敢问,就是那种又想知道,又不敢知道的纠结。直到几天前,从鄂尔多斯市红十字会得知可以和受捐者见面的消息后,自己的心才放回了肚子里,最起码知道她痊愈了,健康了。“如果能见上一面,当然是最好的。”胡亚利激动地说 ……
原来你也在这里
2015年到2024年,9年流逝的是时间,创造的是生命的奇迹。9年间,郝彩霞身体痊愈,健康状况良好。她无数次地想着这个让自己得以重生的陌生人。经过各方努力,
一个令人惊叹的巧合是:在造血干细胞匹配度为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情况下捐受双方较高的匹配度已实属难得,更不用说两人竟然还都生活在鄂尔多斯!
没错,电视剧里都不敢这么演。但在鄂尔多斯却真实发生了!“你们的爱心善举让暖城更暖!”看到喜极而泣的胡亚利和郝彩霞,在场的自治区红十字会副会长陈立本不禁感慨。
爱满分
“可以救人,那就去救!”2014年,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时,胡亚利没有犹豫,“见到你,我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我的心放下了”。“当时整个医院里我的病情是最严重的,后来也是最顺利的”郝彩霞回忆说。
哭着、笑着、紧紧拥抱着……身着蒙古袍的胡亚利和汉族女子郝彩霞终于团圆了,而这也正是“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最美画卷。
事件还原:
· 2007年的一次义务献血,胡亚利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治白血病病人,于是登记加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 2014年,郝彩霞患病并确诊,开始接受相关治疗。
· 2014年,胡亚利得知一位白血病患者与她的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她说,茫茫人海能有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和素不相识的人有这样的缘分,是荣幸的。
· 2015年初,郝彩霞接受化疗,药物刺激让她掉光了头发。
· 2015年3月,在爱人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胡亚利来到北京经过重重检查与确认,最终她成功采集110毫升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不相识的病人送去了生的希望。她成为鄂尔多斯市第5例、自治区第40例、全国第4775例捐献者。受捐者郝彩霞也因此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2024年7月27日,胡亚利与郝彩霞实现第一次见面。原来,一直以来她俩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鄂尔多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