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写作应该怎样平衡自我表达和辞藻的运用?近日,在2024年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文学营上,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副院长傅元峰分别以“西方经典名著导读”和“写作面面观”为题带来讲座,从拓宽文学视野到点燃写作热情,在场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
“怜悯”是弱者对弱者的同情
在西方经典名著导读的讲座中,董晓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欧美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他表示,19世纪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仁爱、怜悯和宽恕。
董晓
在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有鲁智深和武松为弱者“拔刀相助”的情节,这种精神和西方文学中强调的“怜悯”有何不同?董晓表示,鲁智深和武松作为强者,为弱者出头,以显示自己的伟大和侠义,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恩,而不是怜悯。“西方文学中的怜悯是一种平等的情感,是弱者对弱者的同情。”
董晓还提到了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对主人公卡西莫多、克洛德·弗罗洛和艾斯梅拉达之间关系的描绘,展示了西方文学中对平等怜悯的重视。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董晓引用了雨果在《九三年》中的这句话。他表示,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仁爱、怜悯和宽恕是对人类平等的关怀和同情。
傅元峰
写作是激荡属于自己的生命回响
在写作面面观的讲座中,傅元峰教授向同学们阐释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傅元峰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姿态始终保持着独特性。“假如没有这种独特性,人类或许就像机械生产的物品一般,只是流水线上制造的有机物,不再是生命。因此,写作正是为了表达每个人独特性的应运而生的工具。”
只有运用文字的才叫写作吗?傅元峰举例,那些生活在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太们,其实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写作”。在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时,她们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就像在进行一种神秘的排列组合,构筑了只属于她们的生命姿态。“虽然她们没有学习过书写符号,也没有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瞬间,但这种独特的生命表达依然存在。”
现代的影像技术也成为一种当代书写的形式。当人们使用手机拍摄照片或视频时,每一个镜头的选取、曝光强弱以及瞬间的捕获,都是一种写作。因此,傅元峰觉得,同学们不应惧怕写作,“因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独特的创造性,每一刻都在激荡着属于自己的回响,就像一个共鸣腔体一样。”
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蕴含无名的情感
两位教授的讲座点燃了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很多同学表示“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讲座结束后,年轻的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向教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有位同学问傅元峰教授,在写作中应该如何平衡独特性和公共价值?傅教授认为,尽管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不应成为文学写作的最终目的,但文学和艺术作品确实不可避免地包含公共性。他引用了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波德莱的为例,强调艺术创作与公共伦理之间并非对立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道德伦理的话题可以存在,但不应成为最终落脚点。文学作品应以情感为核心,而不是社会道德价值的最终判断。”傅元峰强调,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蕴含无名的情感,而不是明确的主题或题材。比如,虽然一些优秀的小说包含爱情元素,但它们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爱情这一题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