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他们的匠心守护让人感动……

全文2997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02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包括15个遗产构成要素。

03为此,众多劳动者如刘更生、赵长安、蔡金昌等,用匠心和智慧守护着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与记忆。

04其中,刘更生参与修复了故宫、天安门等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赵长安则拯救了濒临失传的琉璃烧制技艺。

05同时,袁学军等专家对北京雨燕的保护性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视角。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图片

北京中轴线鸟瞰。(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图片

北京中轴线北段鸟瞰。(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从形成之初,就蕴藏着工匠的独特智慧。而今,为了传承、延续中轴线的文化,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还有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其中,以匠心守护北京中轴线,为中轴线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背后,感受他们与北京中轴线的不解情缘!

在榫卯间守护中轴线的文化与记忆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北京中轴线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刘更生的成长、工作密不可分。他出生于北京中轴线东边的鲁班胡同,之后接替父亲的班进入永定门外龙顺成家具厂工作。近年来,刘更生陆续参与了“平安故宫修缮项目”“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等中轴线上的修复项目。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40多年来,刘更生用锛凿斧锯守护榫卯间的文化与记忆,让老家具焕发新生,以新的面貌延续着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京西琉璃 浴火重生

站在景山俯瞰故宫,金灿灿的琉璃瓦与蓝天、红墙互为映衬,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屋檐上形态各异的琉璃脊兽,静静地眺望着远方。这些金碧辉煌的瓦片,装点了紫禁城的恢弘气象。从故宫向西20公里,就是这些琉璃瓦的生产地——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这个坐落在永定河畔、西山脚下的村落,千年来以琉璃闻名,被誉为“中国皇家琉璃之乡”。赵长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在琉璃渠工作30多年、见证京西琉璃浴火重生的的“老人”。


在数据时空里还原中轴线的壮美与辉煌

近年来,北京市测绘院组织技术团队,开展了中轴线遗产点的实地测绘。“中轴线实景三维建设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测绘院研发中心副主任、橙色工匠实战队队长闫宁告诉记者,因为北京中轴线积淀了数百年的历史,有着多样的要素环境,囊括了房屋、道路、公园、水系、绿地等多种类型,在实景三维测绘中,任何误差都会影响建筑高度、体量的测量成果真实性,进而影响中轴线价值内涵的表达。为了更准确还原北京中轴线,这几年,闫宁与同事带着全站仪、车载扫描仪、站式扫描仪、背包式扫描仪、手持扫描仪等各式各样的设备,夜以继日开展测量。


“从原先的纸质地图到现在的数字地图、实景三维产品,对中轴线的测绘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生动”如今,借助实景三维技术,精确测定中轴线遗产点的位置,北京测绘院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中轴线遗产核心区5.6平方公里范围的三维实景,游客也可以在手机上,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轴线的春夏秋冬,领略北京中轴线的壮美与辉煌。


一针一线间的传承与创新

走进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红都文化展示中心,手工裁制的精美旗袍、挺阔中山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究的走线、精致的剪裁,一针一线、尺寸之间无不体现了红都制衣师傅们的匠心和巧思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20家著名服装店从上海迁到北京,几经重组,于1993年组建了北京红都集团公司。“为国人制国服”是红都坚守多年的传统,时至今日,红都仍在为社会各界人士制装。


作为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蔡金昌已在红都工作了40余年。“针针计较、件件精品”是红都一直以来秉持的工匠精神。“工匠的技术是靠时间磨炼出来的,要在专注喜欢间,体验工作的快乐。”是蔡金昌最常说的话。


等待北京雨燕回家……


北京雨燕也被叫做“楼燕”,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就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创作的,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每年四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老家”飞抵北京筑巢繁衍,直到八月,飞离北京。因为喜欢高大的建筑,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便成为了北京雨燕最喜欢的“家”,正阳门就是代表之一。雨燕因此也成为北京中轴线的“活态文化遗产”。


在正阳门工作了30多年,每年4月到8月,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都会和雨燕相伴,近年来她与同事针对正阳门的北京雨燕开展了课题研究,同事和网友还亲切称呼她为“雨燕妈妈”。


一条中轴线牵出的智慧与匠心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点正阳门内,有个近五层楼高的木质楼梯,这是城垣文化研究专家袁学军每次对北京雨燕进行监测研究时的必经之处。600多年间,正阳门与同为这座城市文化遗产的雨燕相伴相生,研究人员几十年的守护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正因世代人们的坚守,我们引以为荣的璀璨文明和遗产瑰宝才得以更好传承。


在最近拍摄《匠心·中轴线》系列短视频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像袁学军这样默默耕耘在中轴线上的劳动者,聆听了他们参与建设、守护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更感叹于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诸多平凡个体所展现的匠心巧思。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达7.8公里,历经了700多年的规划、建设、改造,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北京中轴线从形成之初,就蕴藏着无数工匠的独特智慧。时光流转,工匠精神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正在接力式延续。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来不是喊口号,我理解的匠心最首要的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将其做到极致。”采访中,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关战修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中轴线上的劳动者对匠心最朴素的理解。


比如,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的大国工匠刘更生,多次参与“平安故宫修缮项目”“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等中轴线上的修复项目,用锛凿斧锯守护着古建筑榫卯间的文化与记忆;在门头沟琉璃渠工作了30年的赵长安,带领徒弟们拯救濒临失传的琉璃烧制技艺,以红砖黄瓦点缀着紫禁城的恢弘气象;中山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蔡金昌在中轴线上工作了40余年,秉持“针针计较、件件精品”的匠人精神,坚守“为国人制国服”的传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扎扎实实将本职工作做好,他们践行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延展。采访中,我了解到袁学军对北京雨燕的保护性研究属于“跨界”,甚至一度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但她觉得,研究北京雨燕对从文化符号和生态多样性的全新角度去理解中轴线,有着特殊意义。最终,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广泛共识,北京雨燕主题展览还受邀参加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可见,匠心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正在被融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广阔视角。正如袁学军所言,“所谓匠心,不一定是干别人喜欢的事,而是要做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


据统计,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7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苏州园林、重庆大足石刻、秦始皇兵马俑……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无不蕴藏着先人的巧思和匠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后人拿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来握好手中的“接力棒”。


历经七个多世纪风雨沧桑,北京中轴线续写着她的壮美与辉煌,也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无数劳动者用勤劳、智慧与匠心守护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机构与个人加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不断生长的中轴线仍在蓬勃延展,它将陪伴着这座城市走向未来,见证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赵亮)


 北京中轴线的守护者还有千千万万

是他们用匠心和智慧

呵护了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祝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感谢那些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们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赵亮 曹玥 史宏宇 雷宇翔 刘儒雅)

相关新闻

本期编辑: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