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崇明东滩成为上海首个世界遗产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项目最南端的遗产点,也是上海首个世界遗产。
得知崇明东滩保护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鸟哨技艺传人、保护区的护鸟人尹洪超非常兴奋。过去,当地用来打猎的技艺,在他和伙伴们的手中,成了研究、保护鸟类的重要方式。
他们用插有铜片的竹制鸟哨和候鸟“对话”,成功诱捕,就能为它们称重、测量翅膀的长度,戴上旗标。
“我的心愿就是鸟多,越来越多!保护好东滩世界遗产,东滩没有的鸟也来一点最好!”
尹洪超说,用鸟哨技艺服务鸟类环志等科研工作,他感到无比自豪。
视频里的金师傅,在当地最早参与鸟类环志工作,也是尹洪超的老师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纵贯22个国家,也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
东滩恰好位于通道的中间节点,是候鸟歇脚的重要驿站。说起这里观测到的珍稀候鸟,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如数家珍:
“像我们东方白鹳,2017年的时候最高纪录是10只,去年达到了72只。
像黑脸琵鹭,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黑脸琵鹭的数量不足7000只,去年我们一次性发现了170只,创了我们保护区的新高。”
图片
去年7月,东滩首次观测到粉红燕鸥
这些发现或许让你很难想象,在20世纪90年代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在保护区内蔓延,严重危害滩涂底栖生物生长,进而影响到迁徙鸟类在滩涂湿地的取食和休息。候鸟用脚投票,鲜少到来。
“在我们做生态修复工程之前,小天鹅东滩也有,但最多也就几十只,几乎不在东滩越冬的。”
图片
鸟类天堂 陈婷媛摄
钮栋梁说,直到2013年保护区启动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才营造出近25平方公里的优质栖息地。
“我们2016年的时候,就发现有60多只的小天鹅,随后几年每年的数量增长是蛮快的,最高峰达到了2900只,它整个越冬期都在保护区里面。”
图片
袁晓摄
如今,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300多种,不仅如此,迁飞区种群数量达到1%的物种总数,也从2012的7种增长至2023年的12种。
钮栋梁说,根据《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评价标准,这关键的“1%”,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是我国履行国际有关公约和协定的重要窗口,也让崇明东滩在世界范围内更具生态价值。
“很多的外国友人过来考察东滩的时候都很惊讶,在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有这块保护的非常好的湿地。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要加强保护,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让更多的鸟类能够在东滩找到适宜的栖息环境。我们还要加强科研监测,加强科普宣教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中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生态保护的成果。”
(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