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上班”、工厂化操作......乌拉特后旗如何用设施农业助推共同富裕?

设施农业大有可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而在内蒙古自治区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设施农业占旗域耕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

在智慧大棚里

农作物呼吸有专供的二氧化碳

机器人“上班”

工厂化操作

那么

智慧大棚都有哪些优势?

能够给农民带来怎样的收益?


图片


针对这些问题

《三农三人谈》邀请了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旗长

毅恒

内蒙古大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文忠

为大家深度解读


设施农业占乌拉特后旗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乌拉特在蒙古语里是能工巧匠的意思。乌拉特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20个边境旗县区之一,地域面积是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上海市面积那么大,属于典型的地大、人少、物博。在这么大的面积里,只有6.18万人口。同时,这里被形容为“一山两原 ”。山是横亘东西的阴山山脉,蕴藏着八大类46个品种的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探明的储量基本上是28亿吨;北边2.3万平方公里的乌拉特草原是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但是它具有很典型的生态作用——阴山山脉挡住了向南进发的沙尘的侵袭;阴山以南是河套平原,有着21.37万亩的耕地。


乌拉特后旗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也包含很多资源。那么,乌拉特后旗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呢?


对此,毅恒表示,从全市来说,特别是放在整个河套地区来说,耕地面积是很少的,只有21.37万亩。所以,2021年换届以来,旗委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调研。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只有种高端才能有出路,也只有种高端才能有效益。所以,当地选择了设施农业这条路。2023年到2024年,乌拉特后旗计划建设5.5万亩设施农业,2023年已经建设了3.5万亩的设施农业,今年还要再建设2万亩设施农业。到目前为止,乌拉特后旗的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已经占了旗域耕地面积将近四分之一


现代化、成规模的大棚,是现代农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但是,设施农业在给农民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投入成本会很高,企业也会承担一定风险。那么,在推进过程中,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毅恒介绍,自治区的政策非常好。比如,土钢结构的大棚造价大概是一亩14.5万元的成本,自治区会给予补助一部分,旗里财政也会补助一部分,剩下的就全部由企业精准出资建设。设施农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而且它对从业工人或现代农民要求比较高。


黄文忠则表示,设施大棚的运营一般来说是先种植再销售,而他们是先销售再有种植。政府给企业配备了自然灾害保险和价格保险,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平稳的行业,风险很低。



乌拉特后旗智慧大棚实现工厂化操作


近年来,多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化大棚种植,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质改造,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那么,乌拉特后旗智慧大棚技术领先在哪里?它的优势是什么?


黄文忠介绍,它解决了安全的问题,属于无土栽培,没有土,都是椰糠和水。在生产过程中,它从吃、呼吸到生产,基本上达到了85%到90%的自动化,保证了配肥和呼吸的准确性等。人将标准输进电脑的程序,通过传感器来测试大棚的需求。比如,当二氧化碳浓度降到600ppm(ppm为浓度单位,1ppm=0.0001%)以下, 传感器就会发出预警,启动程序将二氧化碳浓度供到1600ppm。此外,一万平方米的大棚只需要两个人,有机器人巡检哪里有问题,而且采摘也是由机器人完成。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那么,发展设施农业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生态建设,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呢?


毅恒举个例子,大棚的麒麟西瓜种植一季需要85立方米水,而按照普通的种植模式,大田里种植一季西瓜则需要205立方米水,节省了60%的水量



乌拉特后旗实现订单农业全覆盖


建设设施农业大棚,提高了农产品效益的同时,是否实行了土地改良整理?


毅恒介绍,在推动设施农业的过程中,乌拉特后旗实现了“三个全覆盖”。


一是高标准农田整治全覆盖。2023年,有11.3万亩的土地还没有实现高标准农田整治,所以计划2024年将这些土地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整治,为下一步的设施农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水肥一体化全覆盖。截至目前,乌拉特后旗还有6.5万亩左右的土地没有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项目,今年要全部配套,实现全旗域范围内的水肥一体化项目全覆盖。


三是订单农业全覆盖。在保证10万亩粮食种植任务的情况下,剩余的11.4万亩土地用来种麒麟西瓜、番茄、辣椒等,基本实现了订单农业的全覆盖。


乌拉特后旗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收益呢?毅恒认为,最核心的收益是农民的收益,因为出发点就是通过设施农业走高端化的路线,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第一块收入是土地流转的费用,农民承包给龙头企业的地价基本上每亩每年在1200元到1500元之间。第二块收入就是工资性收入,即打工的收入。农民在企业打工,一天最少可以有200元的收入,农忙季节可能达到300元到400元。



其实,智慧大棚的经营也很重要,设施大棚的成本较高在推广智慧大棚的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阻力?

黄文忠表示,有一部分农民很同意把土地租给他们企业,因为以前农民租的每年每亩400元到800元,他们给的价格是每年每亩1500元。但也有一部分农民不同意,比如一些年轻人觉得原来租农民的地种得挺好,你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功,万一不成功我干什么?乡镇、旗委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做工作,一次一次疏导 ,这个难度是挺大的。

一方面是疏导,另一方面也要让农民看到效益。黄文忠在开始的时候实行了三年的动员。第一年,企业把棚建上,农民来打工,在这个打工的过程中,农民就能看到这个东西挣不挣钱。第二年,农民把地入到合作社里边去,以合作社来公司入股,比较抗风险。 第三年,企业和合作社五五分成。刚开始农户怕风险,会少投一点。第四年,企业计划让当地的农户自己接管这个产业,同时也让那些大学生、有才华的人共同去做这个产业。



设施农业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发展


设施农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比如物流、装卸、包装、分拣等。黄文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收入,那就是品牌。把品牌产品带到全国,大家认可后,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做农业企业,这属于无形中对乌拉特后旗的一种宣传



毅恒则表示,从设施农业开始发展、龙头企业进来以后,大家对农业的思考变了一个维度。他们原来认为农业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很辛苦的职业。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重新返乡了。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共同富裕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业集聚、智力支持等多种措施,在乌拉特后旗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建立了多种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那么,这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具体包含哪些?


对此,毅恒介绍,第一种是入股分红模式。比如,嘎查村以集体资金入股龙头企业,然后农民以户的形式入股湖羊养殖,总共给农民和合作社分红了975万元。还有一家很有特色的驼乳生产企业,用乌拉特后旗特有的品种戈壁红驼,采用母驼寄养的模式,牧民饲养成本什么都不用,一年还能拿到2400元。

第二种是订单合同模式。乌拉特后旗是典型的工业旗县,80%的GDP是靠工业产生的。旗里制定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路线,以及发起了“百企连百村、百村惠万户”的行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做农业定制类。比如,有一家企业将近有2000人,一年可能需要10吨到20吨面粉。毅恒就找了一个小麦是集中产业优势的村子,让这个村子所有种植的产品和企业的需求就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种是流转托管模式。这能解决一部分农民对于“生产资料被企业都流转走了”的担心,用托管这种方式能将农民的担忧处理好。

另外,保险也给农民有一些托底的作用。毅恒举个例子,在设施农业的麒麟西瓜种植过程中,乌拉特后旗引入了价格保险机制,触发保险开始启动的条件一是价格每斤低于两元,二是亩产低于7000斤。种植麒麟西瓜一亩的成本大概是10000元,如果遭遇风险,价格保险机制启动后,能保证种植户有14000元的收入。乌拉特后旗作为全自治区的试点,自治区出40%,市和旗两级出40%,剩下的农户或企业投入20%。如果农户有参与龙头企业的生产或者参与合作社,有可能一分钱不花。


另外,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农民来说,做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建设,效益都是非常好的。毅恒表示,从农户的角度来考虑,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自己种,麒麟西瓜5年来的平均收购价每斤2.7元,每亩是900株,每株13斤,这样算下来就是24800元(商品率70%到80%),减去5000元成本,每亩可以赚19800元钱。第二种模式就是把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在企业打工。今年流转给大山农业的价格大概是一年每亩1500元,户均拥有土地量大概是36亩,一年光土地流转费用,一户就是54000元。再加上按照每户两人计算,一年打工90天,一天200元,又能赚36000元,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收入。


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一亩的收入大概是在19800元,其中用工成本是4100元,土地流转费用是1500元,加起来5600元,19800万元减去5600元就是14000多元,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有动力去做的。


黄文忠透露,他们今年计划建设冬暖式大棚 ,从今年3月份已经开始做了,计划总共2万亩农业设施都由他们公司来承接。冬暖式大棚可以12个月生产,冬天可以过冬,解决冬天最冷的时候产蔬菜的问题。

那么,乌拉特后旗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来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毅恒介绍,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做得更丰富一些,把产品的层次更提高一些,引进一些新的品种,提高亩均效益,依托企业和科研工作者,把土地附加值提得越来越高。通过设施农业,乌拉特后旗尝到了甜头,农民得到了实惠,企业也得到了发展。所以,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要走精细化、高效化设施农业这条路的信心。



观看完整视频    


人多地少背景下
智慧农业赋能设施种植业的前景
日益明朗
5G、大数据、人工智能、
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
逐渐应用于设施农业
将更好地弥补关键技术短板
促进多渠道节本增效



部分资料来源|央广网、金台资讯
编导|李媛媛
摄像|梁贵权  徐豫
编辑、视频剪辑|孙冰冰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