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著名画家黎柱成的“早熟”行为

立德、立功、立言。这一顺序是中国古代对于个人成就的三个层次的理解。首先,立德被视为最高境界,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立。其次,立功,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在社会或历史上留下显著的贡献。最后,立言,指的是通过著书立说、创作等形式,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传承下去。这种顺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个人成就的评价标准,也反映了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指导原则。

图片

立德,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立,是个人内在品质的提升和道德的成功。

立功,指的是在社会或历史上留下显著的贡献,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事业上的成功。

立言,则是通过著书立说、创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传承下去,是学问的成功。

这一顺序不仅适用于个人发展,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例如,古代的周文王、孔子、屈原等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

然而,黎柱成却倒行逆施。黎柱成在十几岁的时候便被艺术界誉为天才。对于那些与他相识已有半个世纪的人而言,亲眼见证着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蜕变为中山市美协主席、乃至全国著名画家,让人不禁感叹不已。他并未接受正统艺术教育,更未得过名师指点,一切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阅读各类画册,与同行交流学习。十几岁时,他开始编辑自己的画集,仿佛自诩一位“著名画家”,可见他对画家梦的执着与渴望。恐怕被人戏笑“早熟”,他将画集藏匿,不时取出,抚慰自身内心的“虚荣”。如果不是在高剑父纪念馆邀请展览时被发现,可能大家也难以置信。黎柱成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为有远大抱负,也可以理解为“早熟+意淫”行为。

认识黎柱成的人都知道他有三大特征。

图片


道士念佛经——不务正业

黎柱成,这个名字背后,藏着无数对常规生活的温柔颠覆。他的一生,仿佛是一场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浪漫对话。求学路上,当同龄人埋头于知识的海洋,他却用笔尖在作业本上绘出另一个世界,每一笔都是对自由灵魂的呼唤。下乡插队,当田野间回响着劳动的赞歌,他却在树荫下,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诗画,将生活的艰辛转化为艺术的甘霖。回到城市,工厂的机器轰鸣成了他创作的背景音乐,出仓单成了他即兴挥毫的画布,每一次落笔,都是对不凡追求的坚持。

图片


十八岁长胡子——少年老成

在黎柱成青涩的年华里,一颗早熟的心已悄然绽放。十来岁的他,便将自己的画家梦想装订成册,花鸟集、山水集、写生集,每一集都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无限憧憬。这份自信,或许在外人看来略显稚嫩,甚至是夜郎自大,但对他而言,那是年少有为的宣言,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可。他小心翼翼地将画册藏于箱底,生怕外界的嘲笑会玷污这份纯净的梦想,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悄悄取出,让心灵在画页间自由翱翔,圆一场又一场的画家梦。

图片


鸡吃萤火虫——心知肚明

在创作的世界里,黎柱成是那位不按常理出牌的魔术师。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谋篇布局,而是随心所欲,让灵感在笔尖自由流淌。即便是一张被弄脏的纸,也能在他手中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幅气韵生动的佳作。榄山八友的集体创作中,他总是那位压轴的人,甫一动笔,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瞬间点亮了整个画面。他懂得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创意火花,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画中,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惊喜。

图片

黎柱成的故事,是对梦想与坚持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真正的才华不在于循规蹈矩,而在于敢于突破常规,勇于追求内心的声音。


作者手记

今天撰文,旨在为黎柱成伸冤。

不久前,有几位山水画家戏言:原以为黎柱成只是一位花鸟画家,直至今天才发现黎柱成已经“捞过界”,把我们山水画家的饭碗都抢走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和黎柱成是多年的挚友,早已经知道他在未成年便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名曰“花鸟”,早在许多年前已出来闯荡江湖;次子名为“山水”,刚行成人礼,今日前来拜见叔叔阿姨而已,绝无捞过界、抢饭碗之意。


黎柱成简介

图片

黎柱成,号栋石、别署雨梦轩主。现为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广东省文史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政协书画院特邀理事、广东晴拓书画院院长、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业界大咖为黎柱成早期作品题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见证早熟

出库单也能写出笔墨意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梁伯强

责编|王绮彤